鹹康六年公元339年)初,使持節,都督江州、豫州、益州、梁州、雍州、交州、廣州七州諸軍事,司空,都亭侯庾亮去世後,朝廷任命了庾亮的小弟弟、南郡太守庾翼為都督江州、荊州、司州、雍州、梁州、益州六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假節,鎮武昌,並沒有將江州一併交給庾翼。而根據《晉書,王允之傳》的記載,王允之“鹹康中,進號西中郎將、假節,尋遷南中郎將、江州刺史。”由此可知,在庾亮死後,琅琊王氏把江州刺史的地盤拿到了自己的手裡,不過,庾懌也接替了王允之原任的豫州刺史的職務,雙方可以說是拿豫州來換江州,這是一個得失參半的政治平衡的結果。
這一年庾翼年僅三十六歲,史書稱其“年少超居大任,遐邇屬目,慮其不稱。”也就是說,只是因為庾翼憑借了是成帝的小舅舅的身份,才獲得此任命的,而當時的輿論是普遍地看衰他,認為他不可能繼承兄長庾亮的治理業績。但庾翼晉職後用心治理,以致軍務和政務都很嚴明,數年之間,官府和私人資用充實,眾人都稱贊他的才能,就連石趙黃河以南領地的人民都産生了歸附之心。庾翼還向晉成帝進言,說:“桓溫少有雄略,願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召之任,託其弘濟艱難之勳。”
在朝中,庾冰被任命為中書監、揚州刺史、都督揚州、豫州、兗州三州諸軍事、徵虜將軍、假節;何充被任命為護軍將軍、中書令;左光祿大夫陸玩被任命為侍中、司空。這三人成為了朝中的新三巨頭。
庾亮去世後的兩年當中,東晉朝廷維持了一段相對平靜的局面。據《晉書,庾冰傳》記載:庾冰“既當重任,經綸時務,不捨夙夜,賓禮朝賢,升擢後進,由是朝野注心,鹹曰賢相。”另據《晉書,成帝本紀》的記載,在王導死後一年,即到了鹹康六年七月,時年二十歲的晉成帝司馬衍開始按照元帝時期的規矩,於每一月的月初和月中在東堂親自聽政。到鹹康七年三月,在庾冰的推動下,晉成帝下詔:上自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全部按照目前的居住地進行戶口登記,註冊在白紙製成的戶口簿上。雖然這次“土斷白籍”,並沒有將僑居的流民等同於原住居民登記的“黃籍”,但畢竟清查出了很多不交稅的隱匿戶口,對於增加朝廷的經濟實力和兵役來源等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然而到了鹹康八年公元342年),一件離奇古怪的突發性事件猛烈地沖擊著既有的政治平衡。
鹹康八年正月,豫州刺史庾懌送給江州刺史王允之一壇美酒,王允之擔心其中有毒,就讓狗先喝了,沒想到喝了酒的狗卻死了。王允之將這一情況向晉成帝報告,晉成帝說:“大舅已亂天下,小舅還想亂一次嗎!”可見,在晉成帝的眼中,造成自己曾經的顛沛流離的罪魁禍首就是大舅庾亮,而對於庾懌,司馬衍現在也已經到了不管不行的地步了。
至於為什麼庾懌竟然如此弱智地送給王允之毒酒呢?這難道是因為庾懌原為雍州、梁州兩州刺史,如今被政治平衡後,只做了一個僅管著四個郡的豫州刺史而心有不甘嗎?
而對方的王允之又是個什麼樣人呢?如果只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鬼精鬼精的。話說太寧元年公元323年)的時候,大將軍王敦有一晚與黨羽聚酒,王敦的侄兒王允之也就席,當時他約莫二十來歲,因為酒醉已經在席間躺下休息了。在席後王敦與親信錢鳳商討攻打建康篡位的事情的時候,王允之其實已經醒來了,所以得以聽到全部的對話內容。王允之因為怕王敦懷疑自己聽到了機密,就故意嘔吐大作,弄得衣服和麵部都是吐物,自己則仍倒在原地。錢鳳走後,王敦回來察看,見到如此情景,也就不懷疑王允之聽到了機密。不久之後,王允之就用父親新拜廷尉的理由要求去建康恭賀父親,王敦準許了。王允之回到建康後,就將王敦圖謀告訴父親王舒,王舒於是與王導一同報告明帝,讓明帝早作準備。
王允之平時跟庾懌也沒有什麼交情,對方突然送一瓶酒過來,這鬼精鬼精的人難免會覺得奇怪,結果好奇害死了狗。當自己心愛的寵物狗被害死了能不生氣嗎?當遇到這千載難逢的送上門的機會,正常人能聲張或者申訴一下嗎?
在晉成帝的抓狂下,庾懌發現事情的發展竟沒有象自己原先所想的那麼簡單,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他自動自覺的於鹹康八年二月飲鴆而死,終年五十歲。
在鹹康八年年初所發生的這一突發性事件中,庾氏家族不僅沒有如願以償地奪得江州,而且還失去了庾懌這員大將,可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南康長公主聽到自己又走了一個舅舅,難免又是一番的痛苦和傷心。桓溫平時對這位妻舅的印象本來是很不錯的,雖然真心話沒說多少,但是覺得他豁達大度,對自己又沒有什麼架子,無論如何比那個總是冷冰冰的庾冰容易親近多了。桓溫對於庾懌的這種反智行為覺得簡直是不可理喻,他覺得這裡面肯定有蹊蹺,只可惜神探狄仁傑當年還沒出生,李元芳也只是個傳說,他桓溫就算是有狄仁傑和李元芳加起來的本領,這時也輪不到他出頭。桓溫心想:“難道他真的以為王允之死了之後,王家會這樣善罷甘休嗎?或者他根本上就是被自己的手下人所陷害出賣的呢?”
總之,案子的所有秘密都因庾懌的死而被永遠封印了,一場即將發生的,可能導致兩大家族間撕破臉皮的政治鬥爭也得到了暫時的緩解。庾懌用自己的死為這件蠢事埋了單,也算是條硬漢子。在庾懌去世後,桓溫繼承了他的輔國將軍封號,從五品的琅琊內史一下子跳進三品的高官行列,雖然實權沒有得到多少,但是政治地位卻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桓溫在自己晉升不久之後,就決定延請天下聞名的才子、國子祭酒袁瑰的兒子、陳郡陽夏門下的傑出人才袁喬擔任自己的司馬,不過志向高遠的袁喬暫時沒答應出山相助。
接下來所發生的事情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就在鹹康八年公元342年)庾懌自殺兩個多月後的五月一日,晉成帝司馬衍開始生病,到了六月五日就已經病危了。
晉成帝司馬衍三歲的時候他父親離世,五歲登基即位,至今已經在位十六年零十一個月。在他登基一年之後就發生了蘇峻之亂,在他八歲的時候小皇帝又失去了母親庾文君,並身陷蘇峻之手。到了鹹和四年公元329年)年初,蘇峻之亂剛平定,舅舅庾亮又出都,小皇帝依靠著王導生活。到了鹹康元年335年),成帝已經十四歲了,本應親政,但是,王導卻一直藉故沒有讓其親政,直到王導、庾亮等人去世之後的鹹康六年公元340年)七月,成帝才恢複東堂聽政,其時成帝已經二十歲了。
雖然成帝對於朝政沒有多少的參與,但是,成帝本人卻十分節儉,有一次,他想在宮中建一個射箭場,預計需要四十金,成帝感覺這也太浪費了,就打消了這一想法。
就在成帝病危的時候,一件詭異的事情發生了,有人竟然製作假冒的中書符,命令皇宮各門衛士禁止宰相入宮。聽到這個訊息,文武百官個個惶恐失色。不過,當中書監庾冰聽到這個訊息之後,卻頭腦冷靜地斷言說:“這裡面一定有詐!”於是他派有關部門嚴厲追查下去,發現其中果然有詐,大家的心這才安定下來。
當時成帝的兩個兒子司馬丕、司馬奕均在襁褓之中,庾冰以為,當前國家面臨大敵,應該冊立年紀較大的君主,因此,推薦成帝司馬衍的同母弟弟琅琊王司馬嶽為繼承人,重病中的司馬衍也表示同意了。在冊立司馬嶽這件事上,《晉書,康帝本紀》、《資治通鑒》均說,庾冰冊立司馬嶽的本意在於,如果要立司馬衍的兒子們,那麼,司馬丕、司馬奕尚有自己的舅舅杜氏,而庾氏專權已久,恐怕會被他人饞間。而冊立司馬嶽,不僅庾氏仍然是司馬嶽的舅舅,而且,讓本來無帝位之望的琅琊王司馬嶽登基,又有了新的冊立之功。因此,庾冰立司馬嶽當屬私心。
該出手時就出手的何充馬上就對庾冰的建議提出了反對,他說:“父子相傳,是先王的舊典,突然改變,恐怕不對。因此,周武王不將王位傳給周公,就是這個意思。過去,漢景帝也曾想將帝位傳給梁王,朝臣都以為不可。今天如果琅琊王司馬嶽繼位的話,那尚在襁褓中的兩個嬰兒又將置於何地呢?宗廟社稷豈不是要危險了嗎?”但是,庾冰等人杯葛了他的觀點。
於是,晉成帝下詔,立司徒、琅邪王司馬嶽為自己的繼承人,六月七日,武陵王司馬晞、會稽王司馬昱、中書監庾冰、中書令何充、尚書令諸葛恢同受顧命。六月八日,成帝崩於西堂,時年二十二歲。晉成帝司馬衍比他的父親司馬紹還短命。晉明帝去世的時候年方二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