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野望——桓溫傳 > 第二章 ,獄中抒懷

第二章 ,獄中抒懷 (第2/2頁)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好書推薦: 琴道獨行 超級寵物店 別告訴他 唯此一人配桃花 韓娛之愛上允兒 噓,聽說那面神秘的風月寶鑒了嗎? 夜跑別在雷雨天 她一直都在 學神,借你美照網戀一下 孽徒,放開為師後頸! 宦官當立 小綠茶 師尊他清冷孤傲 幸運兒 快穿大佬退休後被嬌寵了 我導演了神話複蘇[星際] 我的美人邪教宮主 撿到萬人嫌後不要急著丟 明月獨照 星際第一仿生貓

桓彜身為傳統儒學世家譙國桓氏的子弟,經學大師桓榮的嫡系九世孫,自小自然飽讀儒學經典,服膺禮教。然而,在玄風大盛的東晉士族社會,古板保守的儒家行為,是吃不了要兜著走的。

所以,桓彜為了擠身東晉上流社會,不得不改弦更張,暫時放棄了儒家教條,而附庸風雅成了一個風格出挑的玄學青年。裸奔、酗酒、奇裝異服、披頭散發等等各種時尚標誌,開始成為桓彜生活的主題。由於行為大膽,風格前衛,桓彜漸漸出了名,成為了諸如謝鯤、羊曼、阮孚等大名士開酗酒狂亂宴會必請的嘉賓。透過與大名士謝鯤、羊曼、阮孚等人一起酗酒、裸奔,桓彜的名氣越來越大了,並最終成功地擠入頂級時尚圈“江左八達”的名人堂,成了舉世矚目的大名士。《晉書》上記載他與汝南周氏的周顗、潁川庾氏的庾亮、太原溫氏的溫嶠結成好友,又記載了他靠近琅琊王氏,稱贊王導為“”、江左管夷吾”,後來王導勸晉元帝網羅人才,徵辟“百六掾”,桓彜名列其中。

盡管名列“百六掾”,不過桓彜的政治靠山並非晉元帝,而是晉明帝。這是庾亮推薦的結果,溫嶠早在晉明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已經深得信任,庾亮則是晉明帝的大舅子。

桓彜由於幼年喪父,從小就落入貧寒的家境。稍長,他能以積極奮進的態度對待苦難。這種積極的處世行為,深受社會贊賞,因此《晉書》上評他是“性通朗,早獲盛名“。經庾亮的舉薦,青年時就步入了仕途,他的第一份職務,是州主簿,相當於刺史的幕僚長。在東晉第一個皇帝晉元帝時,桓彜被任命為安東將軍、浚遒縣今安徽肥東縣境)縣令。由於他的才華和治理能力,短短三、四年間,就晉升為中書郎、尚書吏部郎,成為正式的朝廷之官,並且很快名顯於朝廷,受到當時擅權朝政的王敦猜疑和嫉恨。

桓彜擔心由於王敦的嫉恨,會給整個桓氏家族帶來滅頂之災,於是自動以身體有病為由,辭官歸裡,成了“無官一身輕”的布衣之士。不久,晉元駕崩,明帝繼位,庾亮再薦桓彜為吏部郎。

王敦預感到自己的權力將被削弱,遂提前領軍叛亂。桓彜極力支援朝廷平叛,明帝於是擢升其為散騎常侍,參與朝廷的軍機大事。憑著特有的智慧和能力,桓彜很快成了這位新皇帝的心腹。當王敦的叛亂被平定之後,桓彜因其出謀劃策的特殊功績,被封為萬寧縣開國男。

王敦之亂平後,東晉急需政治上的安定以及經濟上的複蘇,鑒於桓彜的睿智和才幹,時任丹陽今江蘇鎮江市)令的溫嶠向皇帝力薦桓彜任宣城內史,並說:“宣城,頻經變亂,宜得望實居之,竊謂桓彜可充其選。”所謂“望實”,即是既有名望又有實際才能的人。

明帝從平定王敦叛亂的實踐中,也深感桓彜確實有擔負重任的能力,非常贊賞溫嶠的這一表薦。桓彜得知此事,立即嚮明帝上疏,說自己是“內外之任並非所堪”,表達他不能擔當起宣城內史這一重任。

當年的宣城郡,管轄著今天宣城市、蕪湖市、馬鞍山市廣大區域,統領這個區域的軍事、政治、經濟、交通等事宜,尤其是控制境內的長江,如果控制得好,即能保障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市)的西面的安全。

明帝考慮到桓彜“並非所堪”宣城內史的措辭只是謙虛之意,下詔任命桓彜為宣城內史。戰亂後的宣城,一派荒蕪的景象,大批流亡的百姓也尚未歸來。桓彜到宣城之後首先所做的事情就是招募流民來投入到生産救災當中,由於他嘔心瀝血地盡力救災,又實施了多項親民惠民的政策,宣城的衰敗氣象得到了很大的扭轉。為安全計,桓彜又率領軍民為宣城築了七裡許長的城牆,這是宣城有史以來的第一座城池。

當宣城的事業基礎奠定之後,為了一家團聚,桓彜把家人從京城接到宣城。

晉成帝鹹和二年公元327年)十二月,擁有精兵萬餘人的冠軍將軍、歷陽郡今安徽和縣)內史蘇峻,聯合佔據壽春今安徽壽縣)的平西將軍、豫州刺史祖約,以朝臣庾亮擅權專制為由,舉兵反叛,進攻南京,史稱“蘇峻之亂”。

坐鎮南京的庾亮先是派遣大將司馬流趕往慈湖與叛軍交戰,遭到慘敗。司馬流戰死後,又命桓彜進擊討伐。

桓彜原先與祖約關系非同一般,但是在這大是大非的重要關頭,他堅決地站在了朝廷的一邊。桓彜迅速率部挺進至蕪湖今安徽蕪湖市),正準備順流而下之時,沒想到被以流民為核心的叛軍精銳部隊打得大敗,只能往後逃回宣城,叛軍也趁勢追至城下。

考慮到宣城郡城的城牆還沒有完全完工,而自己的新兵蛋子又缺乏足夠的軍事訓練,不久之後桓彜就帶兵退到了廣德今安徽廣德縣)以事修整。

在離開宣城之前,桓彜擔心一旦叛軍進駐宣城,家人難免被當做人質,於是把家人疏散到宣城以北一百多裡外的符裡鎮,這裡建有桓彜母親的墳柏以及為守孝用的住房。

在桓彜正要領兵起拔退往廣德的時候,打著揹包的桓溫突然而來,堅決要求跟在父親身邊,說是已經跟母親商量好的。

由於時間緊迫,桓彜只好帶著桓溫上路。

在廣德屢屢傳來叛軍擊敗朝廷軍隊的訊息,桓彜心中十分不安,總想援助王師,拯救朝廷,於是又迅速率軍進駐涇縣今安徽涇縣),在烏溪嶺修築工事,伺機回師宣城。

當時,涇縣已經傳來了蘇峻叛軍攻佔了京師建康的訊息,當時不少州郡都懼怕叛軍勢力,紛紛派人向叛軍求和以及投降。桓彜手下部將也勸他佯裝與叛軍議和,以避開叛軍的勢頭和儲存實力,桓彜對這種建議一聽到後就馬上加以痛斥:“吾受國厚恩,義當致死焉。能忍垢蒙辱,與醜逆通問?如其不濟,此則命也。”於是,桓彜選擇了奮力的抵抗,派遣將軍俞縱堅守涇城門戶石蘭。卻沒想到蘇峻手下的勁將韓晃率部從東南方向包抄過來,韓晃攻破了石蘭防線後,親自帥軍進逼涇城。

在桓彜的死守之下,小小的涇縣居然屹立了數月而沒被攻破。

在苦守孤城守城的日子裡面,桓溫異常積極地隨父抵禦叛軍,把自己失戀的傷感發洩到攻城的敵軍身上,用弓箭和石塊痛擊了不少的叛軍。

到了鹹和三年六月,韓晃見久攻不下,於是以屠城的威脅來恐嚇涇縣軍民,桓彜悍然不懼,奮力督促守城。

涇縣縣令江播是當地土豪,見叛軍勢大,害怕叛軍攻破城池後屠城,在與叛軍暗通款曲後,讓三個兒子暗中開啟城門,導致叛軍一擁而入。

桓彜無奈之下只好在幾個手下的護衛下沖出城外,但不久叛軍追至,為了不致父子同落敵手,他命令桓溫分散突圍。桓彜在叛軍追至後,最終在與敵軍搏鬥中身亡。

桓溫為了躲避敵軍,藏身在野外,以採集野果和鳥蛋為生,餐風露宿,日子過得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捱到叛軍退走,才得以潛回符裡鎮與母親會合。蘇峻之亂平定後,為了把桓彜遷葬回符裡鎮,桓家用盡了所有的積蓄,全家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

在艱難困苦當中,桓溫反複咀嚼父親生前跟所他說的最後那一句話:“溫兒,你一定要記住,我死了沒關系,最重要的是我們桓家必須重新崛起!為了我們桓家,我們必須分散逃跑,你快走!走!”。

桓彜的離別告語象魔咒一樣,在他的潛意識當中支配著桓溫一生的思想與行為。

為父親守孝三年後,桓溫向宣城內史官署衙門舉報江播協助叛軍的罪行,可惜無人理會。

自從他父親死難後,他們一家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為報父仇,的三年裡面,他一直生活在複仇的陰影之下。

鹹和四年公元329年),四月,溫嶠從建康返回江州的途中路過牛渚磯,比較八卦的他聽當地人說這裡的水下多怪物,便命人點燃犀角下水照看。當夜,溫嶠就中了風,回到武昌後沒有幾天就去世了。桓家因此失去最密切的政治盟友,而桓家又不能提供直接的證據,檢舉揭發江播投降叛軍之事便不了了之。

不得已之下,苦練武功成了桓溫這段時間的生活的基本內容,伺機報仇成了他生存的唯一目的。

現在大仇已經得報,原先並不看重的生命卻反而顯得珍貴。他暗暗地發誓,如果將來一旦有機會免去死罪,他一定要盡力幫助家族光大門楣,以實現父親生前的囑託。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章
隨機推薦: 我標記姐姐後魂飛魄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