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漣在峨眉山巔修葺了寺廟,不遺餘力的教導凌雲,這成為了她的生活樂趣之一,也漸漸淡化了心中的紅塵執念。而唐月輕和周圍人的日子則平淡了下來,一切都似乎回到了西陵渡口一般,恬靜,愜意。
朝堂之上,趙老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也為了宣揚大宋一統天下的功德,命李昉﹑扈蒙﹑李穆、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十二人編纂一本本朝總記,以供後人瞻仰。
以前趙老二跟隨趙老大至西京,張齊賢獻十策:下並汾,富民,封建,敦孝悌,舉賢,太學,籍田,選良吏,懲奸,謹刑。
等到回來之後。先皇對趙老二說:“我至西京,惟得一張齊賢,汝異時可用自輔。”於是張齊賢舉進士,趙老二本來想給他高位,這樣能夠定策的人物起於微末,若是能讓他死心塌地,就多了一條臂膀,可有司把他的名字放在數十人後,趙老二不悅,召進士盡第二等還有九經凡一百三十人,把他們的名字都放在一起,和張齊賢並立。
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讓唐月輕嗅到濃濃的鬥爭氣息。皇權和相權的鬥爭。如果說哪些有司無人授意就敢違背皇帝的心思,唐月輕打死都不信。而能讓他們和皇帝對著幹的,只有宰相有這個實力。
之前的皇位爭奪中,世家和皇權進行了激烈的較量,趙普和他背後的勢力看似退卻臣服,實際上卻做了漁翁得利的好事,如今三分已破,世家門閥要麼隨曹彬潘美一樣歸順皇帝,要麼身死家亡,但還有為數不少的,投入趙普的勢力下。形成了兩個對立面。
趙老二注重培養和提拔自己的親信。其幕府成員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人都陸續進入朝廷擔任要職,慢慢替換前朝的大臣。此外,趙老二還罷黜了一批元老宿將,向拱、高懷德、馮繼業和張美等,將他們調到京師附近做官,便於控制。
解決完政治,趙老二又馬不停蹄的擴大科舉的取士人數,太平興國年間第一次科舉就比趙老大時代最多的數字猛增了兩倍多。科舉使不少有才華之人都有機會入仕。這也方便了城紀書院的人進入官場,唐月輕的勢力進一步得到增強。
在國事上,趙老二聽從了盧多遜的建議,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以曹彬,潘美,唐月輕為首的武將官員紛紛退讓,順應趙老二的意思。
唐月輕向趙老二建議,將禁軍,廂軍淘汰下來的武器打包在一起,運到蓬萊,調錢二十萬貫,糧五萬石,由江南巨大的海船運到高麗,再轉運渤海,資助當地的反叛勢力,和他們約定一起攻擊遼國,這些人都是當年被耶律阿保機攻打鎮壓的土人之後,民風彪悍,本就不服契丹統治,不過是攝於威勢,又沒有錢糧,才屈辱稱臣。前些年大宋攻打江南時,遼國皇帝耶律賢派兵鎮壓他們,殺死許多當地民眾,大宋送來錢糧兵器,一點火星子落在這些乾柴烈火上,瞬間就點燃了,這些地區紛紛揭竿而起,又一次叛亂。
大宋這麼做,一是為了給遼國添堵,二是為了讓遼國無瑕南顧,從而保證劉廷讓北征劉繼元順利。
趙老二時常翻閱唐月輕的《明月集》,臣子們勸諫說道:“陛下乃是天子,如此對臣子推崇備至,不利於國家體統。”
趙老二回應他們說:“賢能的人寫的書,要多多閱讀,賢王年紀雖不如朕,本事卻比朕大,況且《明月集》是一本文學作品,皇帝也有自己的喜好。”
臣子們都覺得大宋天子去看唐月輕的書,實在是太不像話,臣然唐月輕確實有幾分本事。可要是官家這麼推崇他,他要是生出驕縱之心,本就是年少得志,就更不知道要狂成什麼樣了。於是他們換了一個方法勸諫。
他們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麼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麼一部書太辛苦了,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經常去看,以免過度勞神。可是,趙老二卻回答說:“朕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朕並不覺得勞神。”於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誤了,他也要抽空補上,並常常對左右的人說:“開卷有益”。意思就是說,只要開啟書本,就一定是有用的。
這件事也是趙老二和底下臣子們之間的較量,情況很簡單,但原因很複雜。趙老二的威望,終究沒有先皇高,他又是一貫在政事鑽研,對軍事並不熟悉。而放眼大宋,作戰定策最厲害的,無非曹彬,潘美,唐月輕和李繼隆。他們不單單是打仗厲害,更重要的事他們還有巨大的軍事力量圈子支援。單單拿唐月輕來說,如果想一件戰事順利,登臨意可以為唐月輕保駕護航,解決糧草運輸,衣服,兵器,馬匹,鐵,鹽。而威戎軍,還有這一路聚集在他手下的將領們,都能為他所用。而且唐月輕還能在朝堂上謀取朝廷支援,地方官吏也會配合。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曹彬,潘美,李繼隆都是如此,甚至他們的勢力比唐月輕底蘊更加深厚,更加穩固。
打仗,不是隻會調兵遣將,衝鋒陷陣這麼簡單。而文官們沒有威望壓住武將,武將卻有能力壓住文官。雖然趙老二也不像這些武將們手握重權,但平衡之道,他也清楚。壓的太狠,為了生存,他們要是低人一等,歸順文官,那就麻煩大了。
這次的“開卷有益”,就是給全天下的武將看的,皇帝不是對你們忌憚和懷疑,而是要你們聽話。
而為了籠絡人心,趙老二也是非常善於宣傳自己的形象,孔守正是禁軍殿前都虞侯。有一天,在北園侍候趙老二宴飲時。孔守正喝的大醉,一喝醉,就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與另一個二貨王榮在趙老二面前議論邊塞戰功的事,兩個人意見不合,一時忿怒就爭吵起來,御前失態。
唐月輕聽說了這件事,雖然不清楚當時是什麼情況,但估計吐沫星子飛濺都是輕的。
後來左右侍臣請求把他們交付官吏處置,趙老二不許他們這麼做。
第二天,醒過來的兩個人一起到殿廷請罪。趙老二說:“朕當時也喝得大醉,不記得發生過什麼事了。”於是兩個人感恩戴德,在這以後忠心耿耿。
歸根結底,是趙老二根基有些淺薄,再加上大宋剛剛建立,五代以來頻繁叛亂的老規矩剛剛遏制,他需要很穩重小心才能避免重蹈覆轍。這也是趙老大不傳子而傳他的原因。
城府頗深的趙老二,都有些心力憔悴,要是換了燕王,底下人估計能把他哄著賣了。那樣的話,恐怕就不是五代,宋也會稱為第六代。所幸的事,這樣的事終究沒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