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趙老二地位漸漸穩固,另一個龐然大物出現在大宋。這是每個王朝揮之不去的夢魘,是小心小心再小心,依然還是會出了岔子的死結。
外戚。
趙老大的外戚宋家,差點軟禁他號令天下,而趙老二的外戚更不得了。
趙老二做晉王時,有過兩任妻子,都病逝了。而第三任王妃,隨著趙老二登基稱帝,也變成了皇后。
皇后姓李。
李繼隆的李,李處耘的李。大宋現在的皇后,是李處耘的女兒,李繼隆的妹妹。李繼隆手握西北兵權已經快十年。十年!
這是大宋立國以來,唯一一個一直鎮守一個地方的特例。即便是唐月輕,先在淮南,再到西川,再到西北,永遠不會在一個地方呆太久,這是大宋的國策,如果沒有戰事,將領不能呆三年不挪窩,否則就有擁兵自重的嫌疑。
事實上不止唐月輕,整個大宋都是如此,唯有西北是例外,因為西北除了李家,誰都處理不好。沒有了李繼隆,唐月輕也不一定能解決西北問題。
西北多民族混雜的情況,本就極其複雜,又夾在遼國和吐蕃中間,魚龍混雜,雖然置於大宋下轄,卻是最不穩定兩個的地區之一,另一個是河北。
隴西李家,紮根西北千年,無論是李處耘還是李繼隆,都有熟悉當地和統御的能力,這就是他們永鎮西北的重要原因。這一情況,直到幾十年後才會被打破。那又是後話了。
趙老二對這個大舅哥其實並不放心,但是能用他作為後盾,震懾那些不安分的節鎮,也是個不錯選擇。最重要的是,拉攏一批,打擊另一批,這是先皇留下的計策。用唐月輕對付趙普,用李繼隆對付曹彬潘美,文武都分兩大陣營,底下爭鬥,上面才能安穩。
算起來,唐月輕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算文人還是武將,姑且算是儒將吧。唐月輕背後的勢力其實遠比李繼隆強的多,但是不能顯露出來。他的岳家是高懷德。高懷德是誰?後周時期隨先皇起兵的人。
而他的那些兄弟們聽起來也不過如此,都是些平平無奇的人,但是一想到他們的父輩,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意思就是說,唐月輕的背後,站著被杯酒釋兵權的那些宿將的勢力。兵權是卸下了,可勢力不是一塊牌子,一塊軍印能分的開的。高懷德,石守信,王審琦,張令鐸,等等等等,哪一個不是當年和趙普,官家平起平坐的人物?
這還不算楚昭鋪,苗訓那些人……
這,就是唐月輕能和趙普,大宋第一宰執鬥爭的底氣。
再說說劉廷讓征討的北漢。此時的北漢,已經不是當初李克用,劉知遠,石敬瑭等人賴以雄踞天下的龍興之地了,如今的北漢地瘠民貧、國小財乏,再加上近年來乾旱,收入頗乏。宰相的月俸從後梁時的兩百緡,減為一百緡,節度使更可憐,只有三十緡,其餘官員只是略有津貼,這怎麼搞?當官連肚子都吃不飽,還當什麼?於是,大多數官吏貪汙錢糧、勒索百姓,國內很少有廉潔的官吏,再加上這些年與大宋的戰事頻繁,兵役繁重,劉繼元強徵十七歲以上男子為兵,沒有了勞動力,田園荒蕪,人煙稀少。這還不算,還要每年給遼國交保護費,官吏濫徵賦稅以輸貢遼,這中間又有許多人加價,弄的民怨沸騰,人民被迫逃亡以避戰亂和苛斂。人口越來越少,錢越來越少,需要的收入卻越來越多。
劉繼元統治下的北漢,已經是隻有進的氣,沒有出的氣了。如果不是還有楊業威懾著,恐怕晉地百姓早就投靠大宋了。
遼國不拿他們當自己人,只想讓他們替遼國抵擋大宋入侵,還想從他們這裡搜刮利益,並沒有將晉地太原府納入本土的想法,更別說當做自己人。
大宋想把他們當做自己人,但是晉地的世家和皇帝又不願意。一來是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在太原府我們是人上人,去了大宋要低眉順眼,直慣了的腰彎不下來,也不願意受氣。反正他們打了那麼多年,也沒有見打進晉陽城。二來是因為,無論投降大宋,還是依附大遼,他們都是雙方交戰的地點,沒什麼不一樣的,現在北漢朝堂上的重臣,因為依附遼國的政策,所以無一例外家產都在北邊,如果投降大宋,就不是在南邊和大宋打,而是在北邊和大遼打了,這會眼中損害他們的利益。可是搬到晉陽城他們也不願意,怕宋軍搶劫,土主老財的心理,讓他們只能一拖再拖。
他們想拖,大宋可不想。
捲土重來的劉廷讓,率領大軍從河內北上,一路往楊業駐紮的長州趕了過來。氣勢洶洶。
劉廷讓沒有壓力,只想大敗楊業。可楊業壓力很大,因為他不光要對付劉廷讓,還有西邊的李繼隆,東邊的呼延贊。
喜歡酒旗請大家收藏:()酒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