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師、平章軍國重事嶽武穆與太傅、左丞相、樞密使虞允文位於人群之外。
“太師以為此子如何?”
“少得智且有謀,我宋國昌運矣。”
“何人為帥?”
“攻必克,克必取者也。”
“當推太師長男嶽雲。”
“不可。雲可為將,不可為帥。吾心中已有人選……”
一場大慶殿朝會意外頻出,官家原本喜悅的心情,生被一道金國詔給毀了。時辰過了晌午,各級官員大多退出了大殿回到各轄司公幹,有少數幾位大臣駐留在大殿內,靜候陛下詔。
“朕太子十載,登基不過六載。保不住大宋太平,生是無用!”趙瑗垂頭喪氣的坐在龍椅上,完全沒了先前表現出的愉悅。
“陛下,臣該萬死……”
“陛下。”
“陛下……”
君憂則臣辱,君辱則臣死。除去端王趙賀外,所有人皆躬身不敢言。
“朕非是責怨你們。金國狼子野心久矣,此番昭然若揭。這一戰,恐使我大宋數十萬將士殞命,朕……朕不忍……”
不瞭解趙瑗的人,會以為他又要行那納歲幣、交錢帛的屈辱之舉。實則相反,他是一名真正的好皇帝,除去允許宮門前攤賣外,另有一事可表。
一個很冷很冷的清晨,天還未見亮光。在禦書房裡看了一夜奏章的趙瑗匆匆地跑去禦膳房,看著面前灶臺上熱騰騰的屜子,掀開蓋子拿起一塊饃餅便咬。三五口下去,竟是噎住了。出門抱柴火的膳房夥計回來,先是被官家嚇了一跳,後見官家手舞足蹈的比劃,會意的夥計急忙跑去水缸邊舀起一勺遞給他。片刻後,只聽趙瑗語:莫告予管事知曉,管事知皇後便知。少不得責罰朕身邊的內侍,他們年紀都大了,隨朕多年無怠,寒冬臘月裡朕不忍他們徹夜站侍,你要答應朕,勿將今日之事告知他人。
夥計不僅是明事理,更會來事,拜道:陛下。小的在膳房裡每每最後一個走,往後小的在蒸屜上備著一份糕點,溫著一壺熱水,陛下若是需要……
自此之後,小夥計成了大管事,官家再也不用挨餓了。奇怪的是,這樣的官家軼事卻沒有廣為流傳,至少在京城裡遠沒有宮門攤賣那麼有名。
可,宋文豐知曉,他從書中所記而知。起先是對這個號稱南宋一帝的孝宗無甚感官,尋摸著找些黑點,畢竟一般情況下孝到極點裡的人,大都不是什麼善茬。
遂翻找於宋、金、元史,文人雜記,偏於野史雜聞,不湊巧的尋見這麼一遭軼事,讓他對這名孝宗有了新的認識。
也許是出於考究,又或是好奇心。宋文豐曾向李內侍問過膳房管事之人,其答:姓吳。入宮六年,三年即從膳房夥計一躍成管事,無人知緣由。
宋文豐當時聽罷會心一笑。這個孝宗真是有意思,有善心有善行,也不願對人誇耀。若是換成某位十全大佬,豈不是要作詩一首,流芳百世供人仰瞻?
“朕在宮外活了十餘載,深知百姓生活不易……”
“陛下。將有一策,可緩陛下之憂。”身著銀色鎧甲之人說道。
“卿且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