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到華國去投資
這天下午的下午茶5分鐘的時間已經大大超時,劉已達分析了印度為什麼不能成為製造強國,又分析了華國為什麼能成為製造大國和強國,最後又分析了英國與華國在目前經濟互補的必要性。
最後點出了應該趁香江即將回歸的優勢賣好華國,以便得到比其他國家更加有利的支援,又舉了德國大眾汽車以誠意打動華國政府獲批進入華國汽車市場,現在華國賺取的利潤已遠遠超過總部(劉已達胡諂),在經濟利益面前,在利潤面前即使是德國人都知道搶先一步到華國投資合作,為什麼英國自己就只看美國的眼色,不敢出牌押注呢?
劉已達記得中英在80年代還是70年代有個貝斯的發動機專案,但最後限於華國外彙及經費緊張,這個合作得好好的專案最後黃了。
可以說現在的華國是嗷嗷待哺,除了政治幹涉,什麼都需要,資金,生産裝置及技術,經管制度方法,甚至是老外。
現在英國要錢有錢,要家底有家底,不跟華國合作,再過幾年,誰瞧得起你的這些瓶瓶罐罐?
“……。自首長的南巡講話後,華國已經排除蘇聯解體帶來的沖擊,堅定了改革開放的決心,確定了搞市場經濟的方向。
可以說現在是投資華國的最好時機,因為現在的華國會以更加開放更加務實的態度迎接一切自帶資金技術的投資者。
rb,這個對中國傷害最多最大的國家都能被華國接受,而英國為什麼在70年代和80年代中期之後反而落在別的國家後面了?
我想除了在意識形態上跟美國太緊之外就是香江問題上的不忿,但這有什麼好處?
看看現在rb在華投資合作的企業,簡直恨不得把整個rb的汽車家電鋼鐵化工等行業搬到華國,為什麼?很簡單,就是利益。
所以在現在美國無法幫英國在製造業取得突破,在德國無法幫英國在製造業取得發展的情況下為什麼不為製造業取得一條出路呢?
華國很大,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十一億的人口,這是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大市場,只要能把某一行業做好,隨隨便便都能取得成功。
但我這裡也必須指出,華國雖大,蛋糕卻不是無限有,也就是說進入華國投資屬於手快有而手慢無,過了這村就沒店了。
那麼,還有什麼可猶豫的?”
“劉,你是個說客,我感覺我們英國以前錯失了很多!”馬傑爾最後下了結論。
“不,我其實是就事論事,華國現在雖然還有些落後,但她現在已經解決了一個從無到有的問題,接下會有個從少到多的爆産能的過程,最後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未來可能絕大部分的工業生産標準都要由華國來制定。
我知道你們可能會不相信,以原蘇聯的人口在地理和自然條件尚不及美國和華國的情況都能取得不差於美國的成就,所以請想像一下十億人民在華國共産黨和政府的領導找到正道且萬眾一心還有誰能阻止?
既然不能阻止,那就應該去擁抱,去爭取搭上這個契機。
還有一個是必須說的,現在社會發展有趨於向著地球村發展的趨勢,也就是全球一體化,所以去華國投資是雙贏和多贏的合作活動,要帶著誠意,不要在意什麼技術限制這些旁枝末節的東西,因為你不拿也會有別人拿出來,而這樣的結果就是讓好東西爛在自己手中。
當前世界上對華投資最多的是rb美國和德國,很有趣的這三個國家也是在國際上對華國說東道西最多的國家,其目的為何也就不言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