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把錢讓給別人賺嗎?這麼做的話,隊裡不會幹。”嚴東明有些遲疑。
“你說是種地賺錢,還是賣機器賺錢?”
“當然是賣磚賣機器賺錢。”
“這不就結了,利潤低的生產活動,會逐漸被淘汰,資本是逐利的,會自發的向高利潤行業進軍。”林曉光看著嚴東明,反問:“南窯大隊只有不到五百人,靠這五百人,種地才能種多少糧食?制磚一年又能賣多少磚頭?”
“這就是打造產業鏈,組織分工,壟斷上游,分配下游。”
林曉光一字一句說著:“南窯大隊其實並不需要合併其他大隊,它只需要完成一定的資本積累,然後向更高階的生產製造業進階,進行產業升級,就比如它一開始人力制磚燒瓦,後來換為機器,這就是進階,就是產業升級。”
“現在很多大隊都在組織人手製磚燒瓦,競爭者一多,利潤就會下降。”
“他們要制磚燒瓦,需要制磚機吧?這就是南窯大隊的機會,要提前佈局,進軍制磚機制造生產領域。”
沒有父母在旁邊打擾,只有安洋崇拜地看著他,林曉光便盡情發揮:“產業鏈就是這樣,它的技術程度有高有低,先進入的,有資本積累的,有技術基礎的,它可以進行比較高階的生產活動,比較低端的就由其他人來。”
“比如說,目前南窯大隊是幾種產業?”他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嚴東明忙不迭回答:“上次聽了你的話,你講的旋耕機、收割機、拖拉機、三輪車都在進行,我們和西陝機械學院進行合作,他們以現有基礎進行設計,我們組織生產線準備生產,不過這個專案工作量比較大,目前還沒什麼收穫。”
“沒有收穫是正常,哪有一個一點工業基礎都沒有的農村,一下子發展到農用機械生產製造的?”林曉光笑一下。
嚴東明也笑,不過是尷尬的笑。
“方向就是這個方向,南窯大隊做生產製造業上游,雲臺公社其他大隊做下游低端工作,進行配套生產,比如機械修理,原材料初加工,組裝運輸等,還有其他問題嗎?”他問。
“小光,我知道你說的很多,說的都對,別的問題其實不大,最困擾我們的,就是隊裡的人普遍低學歷,不識字的很多,要他們做體力活還行,比較用腦子的,就不行了。”嚴東明搖搖頭。
他這麼一說,林曉光總算找到鄉鎮企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的原因了。
還是那句話,村民擁有的知識有限,即便進行職業再教育,也比不上擁有專業知識技能的年輕人,而這些年輕人,在包分配的年代,是萬萬不會去鄉鎮企業工作的,不包分配後,也不大看得上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能指望誰呢?只能指望從這裡面出去的年輕人,但他們學成之後還會回來嗎?
林曉光眉頭緊鎖。
“想要把地裡刨食的農民,培訓成產業工人,似乎只能上流水線,南窯大隊,除了成為代工廠,好像沒有別的路子了。”
……
喜歡大時代1977請大家收藏:()大時代1977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