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最早,從1976年就開始,西高公社5大隊2隊就開始搞了,77年的時候,金魚公社涼水大隊9隊也跟著搞了,到78年的時候,整個金魚公社都開始搞。
去年冬天,金魚公社實行生產責任制,在《人民日報》見報。
前有小崗村包產到戶擋在前面,中間有東帽灣大隊包溝到戶,後面有整個金魚公社包產到組,注意力都集中到前面去了,南窯大隊受到的衝擊,無疑是最小的。
但最小,也只是在全國層面,整個西陝省,南窯大隊包產到組卻是獨一份。
這也是為什麼秋收後,雲臺公社和常安縣裡領導立刻過來的原因。
九十六戶,四百七十口人,原來的四個生產隊,分為十二個生產組,每一組差不多四十個人,包到不到一百畝土地,秋收下來收到六萬斤小麥。
整個大隊十二個生產組,收穫五六十多萬斤。
小麥,曬乾的小麥,不是有水分的。
眼下,林伯軍正組織著青壯,蓋糧倉,這麼多糧食,借用大隊的庫房和普通的農房,都不夠裝得下。
此刻,縣書記兼縣革委會主任韋達,正聽大隊長林伯原做彙報。
“今年,一個生產隊收穫十五萬斤小麥,按照每個人六百六十斤口糧算,就是七萬七千多斤,交夠國家的一千八百斤糧,留夠集體的,還剩下不少。”
一個個聽的人,眼神極其複雜,氣氛微微有些異樣。
韋達書記軍人出身,很有一股子暴脾氣,看著糧倉內滿滿的,都有老鼠洞了,不聲不響蹲下一看,漫不經心說道:“你們包產到組,還真豐收了啊?”
“書記,我們是分組作業,定產定工,超產獎勵。”嚴東明忍不住上前辯解。
“呵呵!小把戲,你覺得能騙過誰?”韋書記冷笑一聲。
嚴東明並不服氣,道:“書記,我們大隊搞了集體企業,一個磚瓦廠,一個養豬場,磚瓦廠是大隊的,弄了四口窯,一個生產隊一個,半年出來燒了一百三十多萬塊磚,賣了四萬塊,養豬場裡面的豬仔分給生產組,一個生產組兩個,到現在都有一百多斤了,您要不去看看?”
“哈?”眾人一聽,便計算開了。
四萬塊,平均分給全大隊四百七十號人,一個人85塊,看起來蠻少,可這是從三月份開始的吧,到現在不過四個月。
這樣下來,一年就是十二萬,每個人都有255塊,一個月21塊了。
一個月21,這比起成裡的工人略少,但相差卻不多了,不像以前,一個農民一年下來幾十塊,一個月幾塊錢,連工人的零頭都比不上。
要不然怎麼都說工人好呢。
公社的書記洪山卻道:“書記,不提養的豬,加上今年收的糧食,都能剩下不少,一年少一點一兩百塊都有,還是一個人,這樣算下來,一個月又能多出一二十塊,加起來至少四十塊了。”
聞言,周圍的人頓時倒吸一口涼氣。
……
喜歡大時代1977請大家收藏:()大時代1977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