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咱們趕緊回大隊。”
兩人這就出發,先搭乘班車,到了雲臺公社,正好大隊的人等著,腳踏車準備好,兩人坐上後座便往大隊趕。
路上,嚴東明就跟林曉光說了情況。
他們到了大隊,果然看見有公社的人在,過了不久,公社的洪山書記,帶著公社的一大幫領導,走在最前面的,便是縣裡的領導,林曉光定睛一看,頓時就樂了,原來其中就有李季成。
“東明哥,別緊張,情況不會差到哪裡去,李主任和我爺爺挺熟。”他偷偷對嚴東明說道。
嚴東明頓時便放心了。
有人就奇怪了,為什麼大隊豐收了,嚴東明還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因為風陽縣小崗村包產到戶的事,給洩露出去了,頓時引起軒然大波。
其實不是七月份秋收季節才洩露出去的,春天的時候就被人知道了,是相鄰的生產隊。
小崗村是後來的名字,現在不叫這名,包產到戶的,也只是大隊下面的一個生產隊,只有十八戶人家。
大隊部,也就是後世的村委會,知道這事以後,就開始找組織者的麻煩。
沒幾天,訊息傳到公社,也就是鄉鎮,公社的書記主任等人,也深感問題嚴重,把組織者組織起來,也不是拘禁,就是讓他們坦白,說出實話。
之後,瞭解具體情況的書記,直接跑到縣裡,跟縣裡的書記彙報情況。
陳書記知道後,專門來小崗村考察,發現確實包產到戶了,便嘆一口氣,最後作出指示,讓小崗村幹到秋天,撐到秋收,如果結果不好,那就收回來。
還沒撐到秋天,小崗村包產到戶的事被洩露到上面,陳書記頂不住壓力了,就給小崗村電話指示,讓他們把分出去的地並起來。
然後,地委的嚴書記來到小崗村。
地委的書記來了又走,之後,省裡的萬書記也來了,來了又走。
到現在,終於撐到秋收,小崗村的糧食總產量,由去年的3.6萬斤,猛增到今年的18萬斤,翻了近6倍,而人均收入,由去年的22元,躍升到今年的400元。
去年的全會公報上,也只是說,人民公社要堅決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穩定不變。
所以說不管包產到戶,還是包產到組,都是違反規定的。
小崗村作為包產到戶的代表,遭受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還有同屬江淮省的廬州西鄉縣山南區,也實行了包產到戶。
包產到戶的都是江淮人,江淮人膽子大是有傳統的,朱元璋一介布衣都敢造反。
前有包產到戶,也有包溝到戶,而且就在天子腳下,北平的淮柔縣,一個山區的公社下面的大隊,沒有平坦的土地,就只有找山溝溝了。
他們打壩階、修梯田,每戶人可耕地由原來的六七畝擴大到30畝,不算應季的瓜果蔬菜,光糧食產量一項就由原來1964年的700斤,增加到1979年的斤,增長了21倍多,在去年,一家所包的一條溝,還生產各種乾鮮果品斤,自家還賣了三頭肥豬。
今年的收穫比往年更大。
北平東帽灣大隊的包溝到戶,是戶,不是組,同樣大膽的農村改革,也受到方方面面的衝擊。
雲臺公社南窯大隊的情況算好的,他們實現的包產到組,是西川省光漢縣玩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