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影響是巨大的。
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重新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政治路線上,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全會討論未來兩年國民經濟計劃安排時,提出了要注意解決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失調,搞好綜合平衡的要求。
全會還討論了農業問題,認為農業這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就整體來說還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復和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才能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12月24日早晨,林曉光看著新出版的《人民日報》,報紙頭版——全會會議公報,沿萬泉河走著,低頭深思。
他從上述一些關於經濟和農村的語句,聯想歷史程序,便能察覺到國家要啟動農村改革程序。
他現在在猶豫一件事,要不要參與到包產到戶這件農民心中開天闢地的大事上。
這並不是博政治資產。
他從來沒有當官的想法,對於未來,只有一件事,賺錢賺錢再賺錢,但賺錢也是有一個方向的,賺哪門子錢?
一直抄書,先不說心裡會不會愧疚,只說一件事,每天抄那麼幾千字,天天都抄,不累嗎?
林曉光也累,心裡也有負罪感。
打定主意,賺到差不多,就停止這門行當,接下來,當然是做一個企業家。
但現行的體制下,只有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沒有民營經濟,眼下的個體、私營、外資,三資企業還未出現。
他想要在這個領域發展,還得藉助集體經濟。
集體經濟不是好借的。
他從小都在縣城長大,但老家在雲臺公社南窯大隊,老頭子更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這一點上可以借力。
眼下就有一個好機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這個政策要到明年9月份,才會被國家肯定為社會主義性質,所以他有些遲疑,遲疑南窯大隊的幹部會不會聽他的。
不敢包產到戶也行,包產到組敢不敢?
事實上,包產到組在很久就有人在做。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在西川省光漢縣金魚公社,一些生產隊就嘗試過包產到組,不過很快因為一些原因停止。
77年,金魚公社涼水村生產隊,悄悄把隊裡所有的田埂分了,社員擁有田埂的經營權,收成歸自己所有。
78年,嚐到甜頭的社員,將“擦邊球”進一步向前推進,把公田一分為二,每戶分到近半畝私田。
同年3月,在光漢縣書記的帶領下,金魚公社進行“分組作業,定產定工,超產獎勵”的生產責任制試點。
終於,78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報道了光漢縣金魚公社實行生產責任制。
這說明,包產到組的問題,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趙子瑜很久都沒見他來編委會,便叫人來找,誰料他在路上慢悠悠走著。
他暫時放下這事,去編委會。
清文社編委會是一個聽名頭很響的組織,但實際上,人只有幾個,青年文摘的權利在他這個總編手裡,下面是主編白楊,還有其他幾個主編,各負責一個欄目,以及手下幾名責編,負責欄目下的幾篇文章。
沒有主任,林曉光既沒答應編委會主任由潘虹兼任,也沒答應由趙子瑜擔任。
這事一度讓趙子瑜耿耿於懷。
在編委會,林曉光是說一不二的存在。
不過自從聯合編委會成立後,這個情況大有改變,以前他是乾綱獨斷,現在實行民主集中制,一些他反對,聯合編委會委員們同意的事,也不得不遵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