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多月時間,終於有人找他出版小說了。
林曉光等得好辛苦。
那可是金鏞封筆古瓏逝,江湖唯有英雄志的《英雄志》啊。
“文哥,怎麼說?是三聯書店?中華書局?還是商務印書館?”林曉光心情迫切。
“想多了,都不是,是明報、天地圖書、香山文化。”
金大俠的明報不只是一份報紙,還有圖書出版業務,這次想出版《英雄志》,想必是看到它的實力了,至於後兩家圖書出版商,林曉光聽都沒聽過。
“明報的報價多少?分成還是買斷?版稅多少?”
“不知道。”鍾文璋搖搖頭:“這些事情,明報見到作者才會談,你覺得作為同行,他們會跟我這個記者透露?”
“好吧……”
明報非要見到作者,但是他沒辦法去香港啊,林曉光有些苦惱。
“這事已經有一兩個月了,我還是聽一位編輯同事說起,眼下就這三家,看你怎麼選?”
“看來,我必須找一個全權委託人,去跟明報談這事了?”林曉光盯著鍾文璋的眼睛,試探著問。
在他看來,這個全權委託人,鍾文璋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也可以。”
“這麼說,你是答應了?”林曉光有些欣喜。
“答應什麼?”鍾文璋有些摸不著頭腦:“不過,我不建議你這個時候出版。”
這又是什麼意思?
鍾文璋侃侃而談:“一來嘛,《英雄志》還在連載,我覺得等到連載完畢,那時候出版最好,可以利益最大化,你能拿到更多的稿費,現在《英雄志》還沒到達銷量極限,而且你又不缺錢,何必這麼著急,再說金大俠摳得要死,價格方面,你可以再等等。”
林曉光承認,他說的有道理。
像實體出版,書籍銷量的多寡,表示一個作家的實力強弱,一本銷量過萬的書,自然和銷量過十萬,過百萬的書,稿酬方面是天壤之別。
第一本書銷量太少,這會影響到第二本書的報價,甚至決定第二本書能否出版。
出版商也是要盈利的,銷量太少,賠錢的事他們可不做第二次。
再就是錢的問題。
他現在只是吃喝玩樂的話,光是在香港商報連載小說,這稿費夠花了,至於其他的,眼下還沒改革開放,又不能做生意,要那麼多錢還真沒用。
這年頭一個有錢人,還是相當扎眼的。
就說上次《青年文摘》十月刊的事,他墊了一筆錢,但更多的錢卻不能墊,一則沒有這個道理,清文社又不是他私人的,二則財不外露,這筆來自香港的稿費,還真不能在內地見光,至少不能讓別人知道。
至於金鏞摳門這事,明報稿費並不高,是眾所周知的。
不少名專欄作家,如張小嫻、亦舒等都是從《明報》出的名,但明報的稿酬一直比較低,林燕妮被稱為全港最好的散文作家,她要求增加稿費,金鏞拒絕,亦舒也為稿費這事在專欄罵他,他稿費照樣不增加。
金大俠性格特別好強,不提加稿費,到年底他還會加一點,一提的話,絕對沒有增加的希望。
“第二呢?”林曉光問。
鍾文璋見他一開始還有些激動,後來變的很淡定,也是嘖嘖稱奇,話頭一轉回答:“二來嘛,你就算缺錢,也不是沒有別的路子。”
“怎麼說?”林曉光有些激動。
“你知道香港商業電臺嗎?”鍾文璋沒有解釋,而是轉開話題,問起另一件事。
“知道一點,河東之子何佐芝於59年創辦的,佳藝電視臺倒閉了嗎?”林曉光不看重香港商業電臺,對佳藝電視臺卻很感興趣,要是重生到香港,說不定還會投資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