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眼見冬天到來,立冬這天是週三,食堂裡準備了餃子,不過林曉光他們沒有去食堂,而是回到《青年文摘》編委會,在小教室裡自己做。
自打有錢之後,吃飯這方面,他是變著花樣吃,學校裡食堂吃膩了,就去外面下館子,外面吃膩,就自己做。
前不久,他買了個蜂窩煤爐子。
這不,最近又買了鍋碗瓢盆,就為立冬這天自己包餃子吃。
嚷嚷著要來的人還是蠻多的,不過都是附近的,稍遠一點就沒辦法了。
六點多下課,人齊刷刷來到編委會教室,將地方騰寬敞,便忙活開了,有的人剁豬肉餡,有的人擀餃子皮,有的人切大白菜,有的人在油潑辣椒,剩下的人圍著爐子烤火,幹一下再換別人來。
冬天到了,宿舍裡有暖氣,但也就那麼幾個人,冷冷清清的,還不如在這,人多熱鬧。
烤火的時候,就開始閒聊,說起他們上山下鄉的事。
林曉光在這方面沒有發言權,只是安靜地聽。
“那一年,偉人發表‘知青下鄉’的最高指示之後,北平各校的學生紛紛走上街頭,高舉標語,敲鑼打鼓,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宣傳上山下鄉的偉大意義,我在這次紅旗飄揚、鑼鼓喧天的遊行中,受到巨大的震撼。”
蔣學文感慨不已:“然後我就去了東北,在龍江省愛輝縣愛輝公社三道溝大隊,插隊落戶。”
“你們北平是那樣啊,我們尚海也差不多,我就是那次去的北大荒,北大荒真的是太大了,荒無人煙,一個人都不敢外出隨地走動,萬一遇到沼澤,陷下去都沒人知道。”尚雪梅想起沼澤地,至今心有餘悸。
錢勝利噓唏不已,也跟著聊。
“我們汝南不是離郟縣很近嘛?55年偉人說,在一個鄉里進行合作化規劃的經驗,這個鄉,就是南河省郟縣大李莊鄉,我下鄉那會兒,動不動學習大李莊。”
丁抗美聞言笑了:“我們沒學過大李莊,不過我們南雲邊疆,很多知青翻越國境線,奔赴緬甸戰場,投入光榮的國際主義戰鬥行列,支援世界革命。”
在坐的十多個人,半數都是老三屆。
比如北平知青蔣學文、尚海知青尚雪梅,還有涼山知青梁振道和他老婆黨紅霞,汝南知青錢勝利,北平知青丁抗美和江漢知青方亞男。
真是天南海北,如今齊聚一堂。
梁振道和黨紅霞是老高三,前者47年的,後者48年的,兩人老家是鄰居,學校又是高中學長學妹關係,下鄉後都回農村老家。
後來瞅對眼直接結婚,現在孩子都上小學了。
梁振道是66年應屆高中畢業生,也就是老高三,當時面臨高考,相對於其他屆學生,高中三年實打實上過,恢復高考時最有實力。
不過,就因梁振道那一屆學得紮實,高考錄取時卻對他們有加分,同樣的分數,其他屆被錄取,他們的分數線要高出二三十分,說不上是佔便宜還是吃了虧。
黨紅霞是老高二,他倆夫唱婦隨的,恢復高考後一起復習。
最終,老公清華,老婆北大,也是一時佳話。
尚雪梅是老高一,49年的,與共和國同齡,高中讀了一年,去的是北大荒。
丁抗美是老初三,50年的,出生那年正趕上抗美援朝,名字直接取這個,還有個52年的弟弟叫丁援朝,姐弟倆都去了南雲生產建設兵團。
方亞男是老初二,51年的,江漢人,初中讀了兩年,去的北湖生產建設兵團。
蔣學文是老初一,52年的,趕上老三屆的尾巴,初中只讀了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