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子弟,就算是庶出的,家中也有先生啟蒙。
自然不會有人來參加崔鈞所辦的蒙學。
他們丟不起這個人。
但是普通百姓,他們自己本就不認識字,就算有人跟他們說了,現在可以送小孩,到長安令所辦的蒙學讀書,他們也不會將孩子送去。
七八歲的小孩,已經可以幫家裡做點輕鬆的活計。
而且他們不認為,小孩送去讀書有什麼用。
在大部分百姓心中,其實他們的孩子,一出生下來,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大漢的百姓,大多父母是做什麼,他們的孩子未來就是做什麼。
父親是鐵匠,孩子長大後,就是鐵匠。
父親是木匠,那孩子未來就是木匠。
讀書改變命運?
普通百姓,哪裡會想這些。
他們也沒那個錢財,去供孩子讀書學習。
不要說給私塾先生束脩,他們拿不出來,以後學習需要的筆墨紙硯,他們更加沒辦法拿出來。
就算全家都節衣縮食,也很難供出一個讀書的孩子出來。
那些所謂的寒門子弟,要麼是家道中落,要麼就是家中暫無為官的長輩。
但是他們家中錢財,相對普通百姓來說,還有更加富足一些。
日子過的拮据,但是能拿得出給老師的束脩,也能買得起筆墨。
很多人連寒門都稱不上。
只是在最底層,為了一口吃的,而堅強的活著。
他們沒辦法改變命運,他們的孩子也沒辦法改變命運。
除非是這個世界,被改變了。
縱然崔鈞在告示上寫明,進入蒙學的小孩,不需要交任何費用,也還是沒有幾個人來報名。
崔鈞讓人去痛統計,長安城十歲以下的小孩人數。
長安城的戶口,王定之前已經讓司馬朗重新統計過。
崔鈞現在,也只需要讓人,對著戶籍資訊,一家一戶的在登記一遍。
長安城內的百姓,如今有將近三十萬人口,其中十歲小孩有兩萬多人,在剔除掉六歲以下的,單算六歲至十歲的,一共有一萬一千三百五十一人。
這個數字,或許不是非常準確,畢竟戶籍資訊,司馬朗去年統計。
過去這麼長時間,可能與哦好些孩子已經夭折了,也有一些孩子,跟著父母從外地來到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