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讓玉帝猜忌,太上老君沒有多做停留,直接就離開了花果山。
孫悟空則是叮囑張曉辰這個時候,他是可能會對殘留在身體內的能量進行吸收,很有可能借此突破人聖境界到達地聖之境,有什麼事招呼他就好,他要繼續去幫唐三藏主持花果山的日常去了。
張曉辰讓華瑾和南宮離先回去,自己在思索和感悟那些能量殘餘在身體的痕跡,一個時辰過去後,他感覺到自己在和一些東西產生了共鳴,身體境界越發的像海浪一樣波動,這些日子的積累終於量變引發質變,一陣好像水流流過各大經脈的感覺舒緩全身,在冰與火的變化中,張曉辰發現自己散發出的神識已經是之前的一倍有餘,他已經是地聖了,而整個過程只用了三個時辰。
回到住處,他在回想太上老君關於陰陽五行的說詞,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思想的結晶,它不但沒隨歲月的流逝和科學的突飛猛進淡出人們的視線,相反它不曾被人們完全理解的深奧哲理,隨著認識的昇華越來越彰顯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意識到,它不但不是一些人不懂扣上的的認識論,而是現代思維哲學的大成。
在現代許多學者認為中國古代自然觀特別是陰陽五行學說妨礙科學的進步。中國自然哲學家在解釋現象時,往往求助這種自然哲學,例如:電被解釋為,“陰陽相激為電”;地震被認為是“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經驗主義和神秘主義的極端形式,貫穿整個古代中國科學理論體系。
陰陽學說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認為陰陽兩種相反對的氣是天地萬物泉源。陰陽相合,萬物生長,在天形成風、雲、雷、雨各種自然氣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體,在方位則是東、西、南、北四方,在氣候則為春、夏、秋、冬四季。
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為二,這就是陰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是宇宙的對立統一,也是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即《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
陰陽學說是我國古代擇吉術中的重要理論。關於陰陽觀念的產生,有人認為最早是在夏朝就已形成,因為《易經》八卦中陰爻和陽爻出現再夏朝的佔書《連山》中。
陰陽可以互相轉化,同時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就是說,陰與陽的每一個側面都以另一個側面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陰,陽就不能存在;沒有陽,陰也不能存在。正如沒有乾,就沒有坤,沒有天,也就沒有地一樣。陰陽互相依存,互相為用。
陰陽依存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一動態過程伴隨事物終身,決定事物發展的程序。
五行學說也是我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一種哲學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元素,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這五類物質各有不同屬性,如木有生長發育之性;火有炎熱、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實之性;金有肅殺、收斂之性;水有寒涼、滋潤之性。
五行說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質納入這五大類的範疇。
相生相剋: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干地支與陰陽則說: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陰天干:乙、丁、己、辛、癸
陽天干:甲、丙、戊、庚、壬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陽地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地支:醜、卯、巳、未、酉、亥
五行與干支:
天干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