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收割機跑一趟的成本比他老家低很多。
一臺聯合收割機一天割幾十畝田是沒問題的。
相當於上百個勞動力,所以還是有必要發明製作出來。
只是現在不容易拿來進行實驗。
他們可以透過割草來判斷聯合收割機會不會被草葉卡住以及存在哪些故障。
脫粒效果可以自己製作假穀穗和假秸稈進行實驗。
他現在最擔憂的就是那個螺旋線狀結構不靠譜。
玉米等東西比較沉,有慣性,螺旋線狀結構可以推著它們左右移動。
秸稈不同。
所以效果不見得好過旋轉式的履帶。
問題是這種左右移動的履帶到了盡頭不容易把秸稈給甩出去。‘’
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解決,馬林並未想清楚。
先這麼放著吧。
現在漆包線的問題凸顯了出來。
它們容易損壞。
馬林老家生產漆包線非常麻煩。
他這裡沒有石化工業,生產不了絕緣漆,更沒有製作漆包線的那麼多個環節的裝置。
他的漆包線只是勉強能使。
但是用久了鐵定會出問題。
現在能做的就是趁早更換。
小型電機的漆包線每週更換一次。
大型電機的每兩週更換一次。
他們的漆包線比較笨重,在大型電機上這種劣勢不是那麼明顯,在小型電機上卻非常值得重視。
只是想改善相關工藝非常困難。
他這裡的技術差了太遠。
因為要經常更換,所以對漆包線的產量就要求比較高了,也需要經常給電機纏線圈。
其實纏線圈這個環節可以用機械、手工互相配合的方式進行。
人手纏一圈非常麻煩還不精準,機械纏一圈可能只是一眨眼還非常精準。
所以人手配合機械,生產效率可以提高很多倍,同時很省力氣。
那麼生產漆包線的過程是否可以變得更快一點呢?
是否可以用上機械呢?
其實生產漆包線最難的環節是材料的生產和製備。
老家以化工方式生產出絕緣漆來。
他這裡只能土法配置,效果不好。
話又說回來,雖然效果不好,但是確實勉強能用。
只是浸泡那個環節非常的麻煩。
現在都是手工浸泡。
而且要浸泡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