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想一下吧,織布這件事,華夏國的原始人就會,卻把馬林給難的腦袋爆炸,整整花了兩年才搞明白。
所以他不能小瞧一項技術的難度。
他自己的想法是,既然能夠造出來木頭織布機,那麼應該也造的出來水力織布機。
除了排線,全自動。
而他被這個觸發、終結迴路給難倒了。
他就是想擁有一個能夠精準的終結掉一個事件的裝置。
比如前述,一個爪子抓住了一根杆子。
它要在這根杆子完成整個往復運動的比較精準的瞬間張開,與杆子脫離聯絡。
它不是被緩緩的一點一點的張開。
而是忽然就張開了。
好吧,既然能夠有金屬滑塊讓它閉合,也能夠有金屬滑塊讓它張開,一個在垂直方向,一個在水平方向。
這個裝置的問題是否被完全解決了?
還差一些。
似乎勉強能用了。
下面就是時間軸的問題。
織布機要一步一步完成特定動作。
這些動作都有先後次序。
像是提線柵格的上下移動、打緯板的前後移動、卷布軸的轉動、放線軸的轉動,它們可以利用同一種原理的裝置來實現。
下一個問題就比較麻煩了。
那就是左右手的穿梭動作,它們是交替的,而且每一次穿梭都綜合了好幾個動作。
比如右手把梭子遞給左手:
右邊的杆子向左水平移動。
左邊的杆子向上移動。
右邊的杆子向下移動。
右邊的杆子向右水平移動。
然後才算是完成了這個事件。
左手把梭子遞給右手也是類似的。
左邊的杆子向右水平移動。
右邊的杆子向上移動。
左邊的杆子向下移動。
左邊的杆子向左水平移動。
這幾個動作就比較麻煩了。
原因是,相關零件完成一個動作後並不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