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自制水泥板,一上午就把十八個毛坯給做好了,就等待乾燥變硬了。
於是馬林便要求這些人再做十八個。
他自己對這種水泥的試驗表明它們挺結實,不容易裂。
但是高溫和嚴寒天氣它們會不會出問題,他還沒試過。
燒製陶磚的十人雖然是訪客,但是工作非常嫻熟。
想一次多燒一些磚,窯就應該建的大一點。
他在紅石村和南石村的時候想燒磚,勞動量很大。
當地既沒有鐵器,也沒有車子,需要用石塊挖陶泥,用簍子背,要多慢有多慢。
現在有鐵鍬,有兩輪車,挖和搬運都非常的容易。
最麻煩的一個環節加工這些陶泥並製作磚坯。
需要給它們澆水,反覆的踩踏、捶打,變軟之後再使用模具製作磚坯。
捶打那一環比較麻煩。
所以馬林乾脆給他們一架水輪使用,用水力驅動錘子來捶打這些陶泥。
能夠節省一半力氣和時間。
窯他們也建在水邊。
有了水泥之後很多事情變得簡單了。
比如加固河堤,只要捨得用石頭和水泥,可以壘的特別結實。
接下來一天又製作二十多塊一米二長度、三十厘米寬度的水泥板,為的是製作樓梯,裡面也加鋼筋用於加固。
然後水泥板這組人就被叫去打基地運石頭。
採石場離要蓋房子的地方大約有一百多米,得用板車拉石頭。
馬林想起來自己在山溪村的時候都是徒手抱石頭。
有了板車、獨輪車之後工作效率提高了幾十倍。
一下午時間,石頭便拉夠了。
晚上馬林自己在車間中打磨著鋼珠。
他希望這項本事能夠快點進步,這樣自己才製作的出更精密、複雜的機床來,然後才能完成更加複雜的任務。
現在他希望能夠擁有兩種機床,那就是衝床和銑床。
一枚銅幣的兩面可以用衝床來印出花紋來。
銑床則是可以快速的把一塊鋼板給打磨的非常平,或者磨去其中的一部分。
至於怎麼製作衝床呢?
想用衝床加工硬幣,需要怎麼做呢?
首先是要有模具,硬幣的正反兩面都做出模具來。
其次是要能夠把白板硬幣給送到正確的位置。
他希望自己每天能夠製造上萬枚硬幣。
幾秒鐘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