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同時也在擔心自己的日後的命運——成王敗寇,可是,究竟誰才能為王,誰會變成寇呢?
沒有發生的事情,沒有人會知道,恐怕是連天都不知道吧……
這道訊息一出,爭吵數日的文武百官們卻默契地開始沉默起來。要知道,事已至此,就代表著在於王儲的這伯事情上,他們早已沒有了發言權,也就是說兩個本來最有可能登上高臺皇子們,正在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著最直接,也是最殘酷的較量——
勝者,從此以後成為萬萬人之上,敗者,則是萬劫不複……
事情足足僵持了一日一夜,因為大皇子負隅頑抗,二皇子在智謀方面又略遜一籌,所以,在第三日的日出時分,事情終於有了轉機,那就是禁城之內所傳出來的第三條訊息——
如果說,這前才的兩道訊息已然令人觸目驚心的話,那麼,第三道訊息,可以說是晴天霹靂了——
有刺客自遠方來,趁著宮闈混亂,竟然闖入瀛臺,而那些人,明顯地沖著二皇子袁直來的——因為,他們一上來,就採取了兩敗俱傷的打法——然而,雙拳難敵四手,那些刺客們一個又一個地倒下了,當袁直以為勝利在望,刺客被全殲的時候,卻有一個詐死的刺客,利用最後的餘力,用塗有劇毒的劍矢,劃破了二皇子袁直的肌膚。那毒極為霸道,一沾上肌膚,隨即開始蔓延,到了最後,竟然因為來不及診治,而枉送了袁直的性命。
大殿下袁烈趁相反撲,將二殿下袁直的屬衛全部誅殺殆盡,然後,就穿著一身是血的衣袍,手持長劍,來到了大殿之下。渾身浴血的大皇子袁烈恍如殺神,只在一現身之下,就震懾了文武百官,於是,大家異口同聲地稱贊大皇子英武,一力擁戴他為當朝的新君。
而袁烈,也欣然地接受了,從王座之上下來,他就開始接受百官朝賀,從而位尊九五……
於是,在一片著道賀聲中大皇子袁烈登上帝王的寶座,正式成了一代的帝王,史上稱其為睿帝。
睿帝即位,平定朝綱,除了中劍已經死去的二皇子,還有出使他國的三皇子之外,滿朝之內,百官同賀。
歷史,從來都是用血寫成,而新帝繼位,賞百官,封後宮,可是,唯獨皇後之位,卻是仍然是懸空,並遲遲未決。
然後,袁烈又從後宮之中,迎出了被袁直軟禁的李皇後,是尊為太後,並將自己的生母一同的尊為太後,一時之間,後宮之中,兩宮並存,只是這管理後宮的責任,袁烈卻仍然給予了此時已經成為了李太後的李皇後。
接下來的一切,就順理成章了。一向對人對事都是成竹在胸的袁烈,一繼位之後,並不包著肅清二皇子的餘黨,以及那些反對他的前朝舊臣。除了當日瀛臺之上圍攻他的禁衛之外,其他的人,他一個都沒有追究。
睿帝承元一年,三月十八,是新皇登基後的第一個早朝。那一天,普天同慶,百官朝賀——年輕的天子端坐在龍椅之上,面南背北,一連下了三道詔書。
而這三道詔書,則被記載在史書裡,多年後,那些官員們依舊能祥於耳。詔書之一,即是大赦天下——除了那些存心忤逆,並有行動的諸人之外,大家只要各司其位,各理其職就好,以前的一切,帝王可以當成過眼雲煙,又或者是從來都沒有發生過……
第二道詔書是重開科舉,替朝廷選拔人才,唯才是用,且不拘出身。
第三道詔書則是詔告天下,帝王新逝,皇宮之內,三年不設婚嫁,三年不選秀女……
這幾道詔書一下,天下皆慶,那些有女兒的人家,大多都鬆了口氣,只希望三年之後,自己的女兒早已嫁娶,不再受選秀女之擾。
而朝堂之上,帝王勤於政事,所有的事務,都開始變得井井有條,而百官之中,不論此前有過什麼行為,他一律不再追究,並量才錄用,使很多有才之仕,都或多或少地升遷,或者說是調任……
沒有想到新帝是如此的寬宏大量,所有的人都心存感激,百官之中,同時暗暗慶幸,還好自己沒有參與那一場不應該參與的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