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紀年假裝關切地,向大夫問了幾句,方師爺的傷口情況。
然後幾大步回到案前,正了正衣冠,擺出一副端莊嚴肅的樣子。
他並不看陸公子,而是選擇對著堂下的眾人,用沙啞的嗓子說道:
“本大人一向執法為公,心中時刻想到的,都是如何為咱密水民眾謀福利。
我捫心自問,自任職密水郡的郡守一職以來,一直都恪守著本份,堅守著節操,並沒有做過,任何對不起大眾的事情。
本官有這個自信,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相信不用本官自己標榜,他們也會對本官贊嘆有加的。
這位陸公子想要對本官評價一番,本官自然是歡喜之至。本官一定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免之態度,來聆聽陸公子的納諫。陸公子請講,本官必當洗耳恭聽!”
陸公子環臂於胸,在大堂上來回踱步,眾人的目光全部追隨著他,待他走了幾個來回後,這才氣沉丹田,用那十分好聽的嗓音,開始了娓娓道來。
他首當其中的,就是選擇向公眾揭露,張紀年公然違背聖上,大力發展農業生産的旨令。
皇上三令五申的要求,全國各郡縣的地方官們,要抓緊春播生産,大力發展農業。
旨在從根本上解決糧食饋乏的問題,為廣大民眾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可是,本公子走遍了整個密水轄區,居然沒發現,有任何一個鄉、一個縣的官員們,在帶領著鄉農們進行生産,致使大片的良田荒蕪。
不知道郡守大人,有沒有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那便是等到秋後顆粒無收之時,密水郡內的民眾們,靠什麼來維持生計,渡過萬物凋零的寒冬呢?
本公子在這次東南之行的途中,曾聽人議論過,說是這幾年的冬天,在密水郡境內,發生過多起餓死人的事件。
堂下的觀眾們,聽到這裡,都情不自禁地點起頭來,這位公子說到點子上了,而且他陳述的都是事實。
密水郡的民眾們,都知道這個張紀年,由來不重視農業生産。
他才不關心,那些靠地吃飯的鄉農們,是死是活。
這主要得益於,密水這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話說他管轄的密水郡,那可是連結內陸的重要口岸啊,每天閉著眼睛,都能收到大量的關稅。
那些銀子如同開了閘門的流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流到地方財政的賬戶上。
所以他根本就不用操心,財政的收入問題。
也從來不必擔心,上繳國庫銀兩足不足夠?政績能不能完成的問題。
他每年只須保證,將足額的銀兩,及時上繳給國庫就萬事大吉了。
反正是山高皇帝遠,地方的一些小事情,朝廷才沒有精力管的這麼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