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時州郡皆有武庫,袁術四世三公,深知州武庫規模遠大於郡武庫。
故袁術入荊州,則據南陽。
據豫州,則守沛國。
奔揚州,則佔和縣…
每奔一州,便迅速將州治所納入麾下,所圖即州治之武庫、糧庫、戶籍、文書、官吏、驛道……
前後曾佔據荊州、豫州、揚州之武庫,加上袁氏汝南老家之工匠、存鐵,最頂峰時,擁有鐵甲、皮甲數萬副,刀矛弓弩數十萬。
故袁術雖然屢敗,軍隊戰鬥力卻下降不多,才能先後破胡軫呂布於梁、破董卓於雒陽,北拒袁紹、曹操,南防劉表,東抗劉備。
劉備就可憐得多
青州武庫先被焦和帶走大部分,孔融和諸王佔一部分,青州黃巾打劫一部分,留給劉備的鐵甲不足十分之一。這十分之一也在歷次戰爭中消耗極大。
徐州武庫,陶謙除支援了朱儁、公孫瓚,大多裝備給麾下各部將士、各豪族,劉備也難問下屬要回來。故雖徐州東海武庫留下的刀劍弓弩極多,盔甲卻只剩數千,且多為皮甲。
故安東軍的鐵盔甲一直不充足。
究其原因,鎧甲製作遠比兵器為難,鐵甲在戰鬥或民間械鬥能發揮之作用,也遠大於弓弩、矛戟。對於鐵甲之管理嚴於強弩,對強弩之管理嚴於刀劍。從條侯周亞夫買五百甲盾欲入墓地,被廷尉下獄,被誣謀反,可知盔甲管制之嚴,萬石大員亦不能例外。
可憐安東所謂帶甲二十萬,虛張聲勢而已。人有餘,而甲不足。
非獨劉備,
劉表帶甲十萬,防禦力較強之鐵札甲,不超過萬數。公孫瓚統帥幽州邊軍,一次被袁紹打得大敗,死亡、受傷、投降萬餘人,其中披鐵甲則不過二千餘。
安東鐵札甲既少,漢代甲冑穿戴亦不便,劉備便積極利用徐州冶鐵能力,大量生產鐵甲,同時也生懸賞,令人試驗幾種新甲
在冬季北方,時常有將士在冰冷刺骨的盔甲外再套一層罩袍、披風。
在南方,安東大規模推廣了棉花種植,織機的改良、紡織工廠的出現釋放了婦女老幼剩餘勞動力,棉衣以其成本低廉、工序簡單、質地軟和等優點,逐步取代了毛衣、皮衣、麻衣、絲衣的主導地位,在中下層得到了廣泛使用。
以組合創新的思維方式,劉備提議將甲片縫在厚棉布上,其外再縫一層棉布
劉備只是提議,具體效果經過工匠不斷改良,將士不斷實穿,十幾次之後,逐步實驗出新的多層複合甲——棉甲。
棉甲毫無疑問是一次巨大的飛躍,將護胸、護臂、護腿、甲裙等都縫在甲內,化為一體,像穿毛衣那樣罩上去就行,穿戴十分方便、軟和,將士也稱棉甲為布罩甲。
作為多層複合甲,布罩甲面對弓箭的防禦力好於一般鐵甲,布的保溫、隔熱效果也好於鋼鐵,冬、夏舒服很多
第一批二千套賣給公孫瓚,得到了幽州軍的廣泛稱讚。
袁軍士卒吃驚發現刀矛箭矢竟然砍不開、戳不透公孫軍布甲,引以為豪的大弓強弩射中,亦不能使公孫軍前鋒傾倒,頓時如遇鬼神,驚訝震怖,被公孫軍打得盡皆披靡。
經歷幾場戰鬥後,袁紹、袁術軍也繳獲一些布罩甲,拆卸後也是恍然大悟,袁紹、袁術麾下謀臣、工匠極多,便行仿製。
此外二袁也在布罩甲基礎上改良,製作出了筩袖甲。
筩袖甲亦將護胸、護臂、甲裙合併一起,穿戴頗為方便,由於外面無布,防火效能更好,比布罩甲稍微適應南方使用。
二袁、劉備公孫瓚集團在盔甲製作上你追我趕,互相學習借鑑,促進了甲兵工藝的進步。
戰爭,果然是最佳的科技推進器。
此事也告誡劉備,戰爭之時無所不用其極,人能迸發出超越原本的能力。袁紹、袁術集團有的是聰明人,劉備雖然有超越時代的科技,也很容易被仿製,要是不能一次擊潰對手,技術改良成果還是不拿出來得好。
當然,最終比拼的也是雙方國力。札甲、布罩甲、筩袖甲製作極複雜。安東軍控制區域大,人口多,鍛造鋼鐵數量更多。即便技術被仿製,也能製作出更多的布罩甲、筩袖甲,分批將安東軍鐵甲率提升到20。
札甲、布罩甲、筩袖甲重量都在10公斤以上,在需要士卒步行攜帶大批輜重的時代,即便生產出來,也不是所有士卒能負擔。於張飛和廣大淮河以南將士而言,盛夏穿布罩甲依然太熱,防火也是巨大問題,恨不能果身出戰。而且由於是複合甲,時間長不洗卻容易臭,多清洗容易變形,維修也不太方便。
戰事不等人,繼續改進布罩甲、筩袖甲同時,劉備也令吳國工匠轉向其他甲冑,如藤甲、竹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