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年,夏,四月
袁術自淮安敗走壽春,紀靈逃往譙縣。劉備令張飛、趙雲南北並進,分兵伐之。
淮南,張飛連復金湖、盱眙,引兵過淮安丘陵,兵圍九江郡治陰陵
未想,中原忽降淫雨,連綿十餘日,每日皆有雨,道路泥濘,援軍、兵糧不濟。
喘過氣的袁術,收集潰兵,並徵九江、廬江、汝南之援軍,決水灌之,破張飛於陰陵東。
淮河氾濫,淹沒百里,災民數萬,四處逃散。
張飛敗退到淮南丘陵以駐守。
淮北一路
趙雲攻下沛國郡治相縣,兵過睢水,以攻紀靈於譙縣。
呂布將兵數萬,自兗州梁國,沿著睢水來援。
趙雲考慮到呂布軍騎兵數量不少,有很強的野戰能力。兩面受敵,怕不能敵,全軍退回相縣、碭山固守。
燕地冰雪消融,袁紹攻公孫瓚甚急,有了皇帝大義,幽州叛亂四起,鮮卑、南匈奴助紂為虐。
公孫瓚接連敗軍失地,急遣人求救。
荀攸建議暫且與袁術修兵,待秋後再戰。
張飛軍參軍魯肅,自從盱眙連夜趕回淮安,進諫道:“袁紹者,遠禍者,袁術者,近憂也。豈有捨近求遠之道理?
袁術雖大敗,勢力尚存,且居淮河、大江上游,是腹心之患。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當因眾心,早圖淮南。
淮南平,則江淮之間盡為吳有,揚州之士,不敢懷二心,必裹糧撐船以迎王師。
若先與袁紹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而袁術螳螂捕蟬在後,如之奈何?”
差點指著鼻子說袁術能偷襲一次,就能偷襲第二次,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徐繆因對袁術無間道之功,加封一千戶,花白的鬍鬚都黑了許多,進言道:“當發動大軍,痛打公路這個落水狗,力爭畢其功於一役。而後再轉身北上,與袁紹爭河北,數年之內,大王必復為光武之舊事,我等亦能追附驥尾,封侯蔭子!”
陳珪在賣空安東債券最後時候收手,賺得盆滿缽滿,並上供給安東軍糧食萬石求得諒解,替代了陳琮兄弟在淮浦陳家的主支地位,如今也是紅光滿臉:“大王合數州之士,戰將、謀士數百,兵三十萬。雖偶有小挫,實奈陰雨,非戰之罪,不足為慮。
大王威名赫赫,令袁術及其諸將生懼。若揮師向西,親帥中軍在後督戰,以張將軍等名將在前,以必勝之心示敵我雙方,則袁術必逃,淮南不足定也。”
糜竺見人搶了先,也不肯落後:“徐青之士皆感大王之恩,欲報之,今人心齊整,糧草充裕,大王伐淮南必勝。”
“你們總問寡人,為何不趁勝追擊?”
劉備拿出前方張飛來信,以示眾人:
“屬下受命攻袁術,初時戰事頗順,未想自春入夏,頗多陰雨
將士盔甲一負,重數十斤,另有刀矛、弓弩、盾牌等兵器重十餘斤。若行軍於野,一旦踩入泥濘,腳難以拔出,跌倒則衣盔皆溼,輕易不能起身。若屯守於營,地氣潮溼,多生疫病……
野外之地,柔軟不實,馬騾之蹄,誤踏其中,頗多折扭,輕重騎兵,失馳騁之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