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之弦,軟而無力,箭之羽,溼而難飛。
刀劍盔甲,多生鏽蝨。運糧之車,輪亦陷泥。堵塞於路,輜重不濟……”
可見作為主將的張飛,與參軍魯肅,與陳珪、糜竺等人意見完全相左,也是一大奇事。
荀攸道:“淮河南北梅雨早生,陰雨綿綿,洪水肆虐,道路損壞。
給養常不能按時到達,前方士卒餓著肚子,冷著身子,有些還生了病,如何打仗?
可知軍事第一位不在兩軍對壘,而在後勤。
昔日白起勝趙括,王翦破項燕,莫不如此。”
劉備“正當農時,不如插秧之後再做打算,諸君以為?”
“大善”
徐繆、糜竺、陳珪不由竊竊私語,面有喜色,都是大地主,誰又願意耽誤自己家收成
魯肅道:“同飲淮河之水,我方糧食不濟,袁術亦更不濟。
昔日孫武分軍擾楚,使楚糧食不濟,士卒疲敝,之後方能三千里破楚。即便不能發大軍,亦可輪流騷擾為上。”
一席話退而求其次,顯出魯肅極有戰略思維
劉備頗認同:“入春之後,淮南、青徐兗州,氣溫比往日偏高,之後又多雨降溫,一些地方麥子早穗,徐州冬麥減產已成定局。
糧食不濟,道路損壞,打下來又如何駐守?災民又如何安置?新地如何恢復生產?
諸多問題,諸君皆要考慮,多加建議。
張飛停軍不前,雖攻不得郡縣,到是能縮短補給線,也給我們時間妥善安置流民。得地失人,則人地皆失。失地得人,則人地皆得。”
還有一點沒解釋,張飛、趙雲等燕趙人,麾下幽州、烏桓騎兵最是不耐南方酷暑、潮溼。然而騎兵的機動性、衝擊力、偵查能力,卻正是劉備集團相比袁術的最大優勢,實乃克敵制勝的戰略機動力量。故而之前對笮融、孫策、袁術、王朗的幾次大的用兵都儘量錯開夏季酷暑,錯開多雨季節,獲得了不小成功。
大隊騎兵不便展開,與其閒著發慌,甚至人馬多生疫病,不如北上發揮作用。
……
張飛任廣陵太守數年,一直吵著想到北方任職,不願在淮南作戰。
每逢夏季酷熱、冬季陰冷,暴師於野,闔軍將士都極難受,其中夏日最難。
身批鐵札甲,冬天在塞外能凍掉手指,在江淮甲內潮溼冰冷。夏天在江淮能燙脫皮,更兼渾身是汗,十分不便。
漢代流行的札甲,像一個大號短臂t恤,一般在皮革內膽外面鑲嵌鐵甲片,由於批次手工製作而非定製,往往不太合身,需要繫上腰帶以收緊貼身。此外,小臂臂甲則單獨繫上,還有的正面增強防禦的護心鏡、胸甲需要在札甲外面單獨穿戴,還有裙甲、腿甲、鞋等,穿戴費時費力,戰場上也容易散掉
除了穿戴並不方便,生產工藝也十分複雜
安東透過水利機械壓制、切割減少了人工,鱗片仍要手工打磨,作為內膽原料的皮革本身價格不低,皮革硝制、鞣製時不短,皮革、鱗片縫製更是純手工,製作費用十分高昂。
閒暇時,張飛便令工匠、將士思考解決之道,也多次向劉備進言。
喜歡漢起請大家收藏:()漢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