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二年級,學習了偏旁部首查字法之後,寧聲濤更加迷戀書籍,迷戀查字的遊戲。有了魚竿和魚餌,還有什麼魚是不能釣的。學一年級大概在學校裡學了八九百個字,經過軟磨硬泡死纏爛打,逼著父母又在課外給他講解了三四百個字。這個時候的寧聲濤看任何書、報紙,基本上都能看出個大義了。每句話中不認識的字基本上都能靠猜了,就算拿出字典來查證,基本上猜的意思也八九不離十了。
這樣子,寧聲濤是拿著什麼書就看什麼書,走在街上,什麼告示什麼宣傳欄什麼廣告標語什麼宣傳標語,他都能夠基本看懂,實在個別字不認識,他畫下來,拿字典一查,就能夠在下次遇到的時候把這些字認出來、讀出來。
7歲到8歲時候的寧聲濤,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三件事,吃飯睡覺看書。查字典的時候比一年級下期少了很多,那是隨著學習,他不認識的常見字越來越少聊原因。
如同狗熊看到蜂蜜一樣,寧聲濤看到書,那就完了,不看完他完全沒有興趣去玩,完全沒有興趣去理會其他事情。當別的孩子看到可口的零食,垂涎三尺,不可抑制;當別的孩子看到有意思的玩具,難分難捨,欲罷不能;當別的孩子看到朋友們在玩遊戲,熱情似火,無法控制。這些情況,寧聲濤都沒有出現過,但當他看到一本新書的時候,尤其是一本自己充滿探索和認知慾望的新書的時候,他是真的無法自持。
當然,寧聲濤也有他玩樂的時候,那就是完成了學校作業,完成了自己安排的看書任務又暫時沒有遇到自己特別感興趣的書的時候。他有一群弟,主要在學校的時候玩耍。回到家裡,也就是農科院的單位裡,因為周邊是山區和農村,還有一條大河,所以看書的時之外,他也帶著一群弟們到處玩。
很多孩子喜歡找寧聲濤玩,主要是他的花樣很多。他們把一些樹砍斷,把樹一賭樹皮剝掉,留下一圈坐擋手,儼然就是一把古代的鐧或者硬鞭這樣的兵器。他們還會用藤條做軟鞭,用竹子做竹劍,利用樹枝不同的形狀做叉、钂、鉤、棍、拐等各種兵器。尤其是寧聲濤自制的弓箭,簡直是一種藝術品,不但好看,而且準心彈力都超過其他夥伴做的。
他們用藤條和竹子自制盾牌和頭盔頭罩、盔甲等防守型的工具,用木頭做出木刀和木斧等兵器,時不時的就來一場校場比武,排定大家的座位英雄榜名次。
比武打仗遊戲是武戲,還有文戲,主要是各種棋類活動,六子棋、象棋、圍棋、軍棋、跳棋等等。雖然寧聲濤不是所有孩子裡棋藝最高的一個,但他卻是唯一的一個全才,只要是棋,他就學,很快就能會,會了還不差。
武戲文戲之外,他們打彈珠、跳橡皮筋、滾鐵環、扇煙孩扇卡片、推貝殼、翻貝殼、抓麻將、吹紙熱等遊戲。
寧聲濤發覺自己的孩子和自己時候相比,玩的東西實在太少了,玩的遊戲實在太單一了。就算他想帶著自己的孩子玩自己時候的遊戲,要麼是不好找到工具,要麼就是孩找不到同伴一起玩,和自己玩不了幾次也就不那麼感興趣了。
本來貝殼遊戲有好幾種,但寧聲濤最喜歡和朋友們一起玩推貝殼和翻貝殼這兩種。
推貝殼的遊戲主要是有擁有貝殼的孩子拿出貝殼放在一個平整的地面或者桌面上,玩遊戲的雙方把食指和拇指捏在一起,形成一個拱,在自己的貝殼後面稍稍用力,如果能夠把自己的貝殼推的騎上對方的貝殼,就獲得勝利,贏取了對方的貝殼。
推的時候不能太用力,太用力有可能會把自己的貝殼直接推翻,或者推過對方貝殼形成的障礙翻倒,這樣子不等對方出招,自己就輸了。當然也不能完全不用力,貝殼的正前頭殼頂突出高挺,如果用力不好,和對方的殼頂碰殼頂容易出現甩動的結果,要是不心甩動成自己的後端對著對方的前端,那就幾乎輸定了。這有點類似於斯諾克裡的“炸球”。手法好的“炸球”能夠為後面的進攻提供機會,否則機會就留給對手了。
貝殼後端呈現逐步下滑的形式,從後端非常容易“攻”到對方貝殼上面去,從前端進攻難度比較大,手法好的也能夠一次性“騎”到對方貝殼的前端突起的殼頂上。從後端進攻主要是在相持戰中經過戰術和技巧實現了對對方的追尾進攻。一次性攻擊對方前端獲勝很有些網球裡的“ace球”的意思。
有些河蚌的貝殼前端拱起突出比較明顯,顯得比較高拔,有一定的防守優勢,多數的河蚌的貝殼前賭高度比較一般,不是拱起很高,這種貝殼的正面防守就沒什麼優勢了。
比賽前,雙方把自己的貝殼放在一定的距離上,一般距離由雙方自己確定標準。接著就是猜誰先手開始推,一人一次,直到對方的貝殼被自己的貝殼騎在下面,輸掉貝殼這一局比賽就結束了。
寧聲濤在很的年齡就是推貝殼的高手,他先手的時候總是能夠比較有把握的把貝殼推到對方比較難受的距離上,要發力攻吧,距離有點遠,不發力吧,自己又必須讓貝殼動,稍稍動一點距離的話,又變成很適合讓寧聲濤發力進攻的局面。寧聲濤學二年級的時候,曾經對他“隱身幫”的弟們吹噓過自己贏了超過三千隻貝殼。加上自己辛苦尋找的優質貝殼,好看的貝殼,寧聲濤曾經擁有超過一萬隻貝殼,直到他讀中學時貝殼才因為搬家的原因遺失的遺失,碎裂的碎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翻貝殼的遊戲相對容易很多,簡單很多。遊戲是大家捧著一把貝殼在雙手中,在一定的高度往桌面或者地面上撒開。被撒出去的貝殼有可能是正面趴著,也有可能是背面仰著。正面趴著的就自己收拾好,背面趴著的就需要自己一個一個去用指頭把它們翻過來。由於有些貝殼出現仰面的時候卻被另外的仰面或者正面貝殼壓著的情況,這個遊戲的難度就出現了,樂趣其實就在這裡。
如果先手玩遊戲的人在“解”被壓著的仰面貝殼的時候把壓著的貝殼碰動了,那他就輸掉了機會,需要改由玩遊戲的對手來“解”,如此輪換。很有點斯諾克裡面“解”斯諾磕味道。真正的高手,一把撒出去,基本上沒有幾個這種複雜難解的情況,幾乎能夠順利的把所有貝殼都成功收回去。
遊戲的彩頭是什麼呢?輸贏就是,每個人按照先手後手撒對方帶來的貝殼。最初遊戲的時候貝殼的數量是對等的,比如寧聲濤帶著50只貝殼,那和他比賽的對手也帶著50只。寧聲濤先手甩了對方的50只貝殼出去,如果全部都成功收回,那他就立於不敗之地了。接著是對方撒寧聲濤的貝殼,撒出去出現了難解的“貝殼斯諾克”,就有可能給寧聲濤贏取這些貝殼中的幾隻貝殼的機會。
接著寧聲濤贏取了對方4只貝殼,下一次再撒的時候,對方也只能撒寧聲濤46只貝殼,就是雙方再次以對等的數量開始新的遊戲。如果第二輪比試中,對方又贏回了寧聲濤的4只貝殼,這個時候雙方手中都又回到各自擁有50只貝殼的局面,但遊戲不是這麼玩,贏得的貝殼是不能再參加下一輪的遊戲的。就是,下一輪雙方各自再撒貝殼的時候不是回到50只,而是進一步下降到42只貝殼的較量。
有時候這個遊戲為了增加難度,還會規定一個撒貝殼的面積和範圍,範圍越,重疊起來互相壓著的貝殼就越多,也就是“貝殼斯諾克”越多,玩起來就越有意思。如果範圍撒開太大,每隻貝殼完全獨立自在,幾乎就沒有太多的難度了。當然,在翻貝殼的時候也有可能失誤,往往是越的貝殼翻起來要越心,不注意的話就指頭位置不對,力氣用的不對就會翻不過來,只要動了貝殼,而貝殼又沒有完成翻轉,就必須把翻貝殼的權力交給對手了。這也有點像斯諾克中的輪流上場,如果一人能夠把所有球都打入,就叫做一杆清檯。在翻貝殼的遊戲中也可能出現由一個人完全收回貝殼的情形,類似於清檯。
這是許多寧聲濤那個時代的孩子都會玩的遊戲,進入21世紀之後,很少看到孩子在玩這個遊戲了。
還有其他孩子不玩的貝殼遊戲。為什麼寧聲濤到考上初中的時候他會對朋友驕傲的自己有上萬的貝殼呢?是他數過還是別人幫他數過?
如果你嘗試一下數什麼東西從1數到1萬,累不累?就算讓你數1萬張一元錢的毛票,恐怕也沒有多少人願意去數。就算一秒數3張,效率很高還不數錯的情況,也要接近一個時的時間。萬一不心數錯了,那費的時間就多了。
寧聲濤沒有專門去數過那些到只有指頭蓋兒,大也只有兩個大拇指蓋兒的貝殼。那他怎麼能確定自己貝殼的總數呢?因為他玩的遊戲使他知道自己擁有不低於一萬隻貝殼。
(本章完)
喜歡時代的靈魂請大家收藏:()時代的靈魂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