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丘法師說:“這部經書又名《小止觀》,是佛教天臺宗創始人所著,是專門論述佛家禪修功法的。坐禪的法要以‘六妙門’為最,施主且去悟之。”
法師唱偈曰:“萬法在自性,萬法從自性生。”
這天晚上,袁炳輝正在屋內練功;忽然傳來一陣古琴的聲音,隱隱的傳來幽幽的歌聲:
粉痕銷,芳信斷,好夢又無據。病酒無聊,倚枕聽春雨。斷腸,曲曲屏山,溫溫沉水,都是舊看承人處。
久離隔,應念一點芳心。閑愁知幾許!偷照菱花,清瘦自羞籲。可堪梅子酸時,楊花飛絮。亂鶯閑,催將春去……
歌聲悽惋憂傷,袁炳輝知道是水音姑娘所唱,不禁為之心動;於是出門徑往後院。
屋內,水印端坐案前彈琴,水音輕輕的吟唱。經過一番調理,水印傷勢見好,面泛桃花,神采飛揚;水音有些悽戚。
二人見袁炳輝進來十分高興,連忙讓座;水印為袁炳輝沏了一壺清茶。
袁炳輝見水音臉有淚痕,忙問何故。
水印笑道:“水音動了凡心。”
水音用小拳頭輕輕的捶了水印一下,“姐姐,休開我的玩笑。”
水音對水印說道:“姐姐,你來為我彈琴;我為袁兄唱一首。”
水音緩緩站起來,抬頭望著窗外,輕輕唱道:
山和山,它們說些什麼
它們不說什麼
只相對凝思
路和路,它們說些什麼
它們不說什麼
卻直通心曲
橋和橋,它們說些什麼
它們無從說起
但同載重
松和松,它們說些什麼
它們根根相攀
須須相通
佛和佛,還用說些什麼
彼此心照不宣
心有靈犀
你和我,還要說些什麼
千言萬語
不如沉默
……
袁炳輝聽了,若有所思。
水音問袁炳輝:“你很有靈性,師父特別器重你;經過這些天的修煉,你的見識和功夫一定很有長進,我考考你。”
袁炳輝笑道:“師妹又要讓我出醜了。”
水音說:“附近的趙州縣有個趙州橋,有位雲遊僧問唐代的禪師趙州:‘聽說這裡有座很有名的石橋,我怎麼只看見一座駝背的獨木橋?’趙州說:‘你只看見一座駝背的獨木橋,卻沒有看到一座真正的趙州石橋。’袁兄,我問你,什麼是真正的趙州石橋?”
“渡驢渡馬,渡一切眾生!”袁炳輝鏗鏘有力的說。
“有形的獨木橋只能渡一人,而無形的趙州石橋,卻以菩薩的慈悲情懷,默默的承受著驢馬的踐踏!”袁炳輝似是喃喃自語,雙目炯炯。
水音說:“一次下雨時,鏡清禪師問他的門下僧人,‘外面是什麼聲音?’一個學生回答,‘是下雨聲。’鏡清禪師說,‘錯了。’袁兄,你說為什麼錯了?”
袁炳輝思忖一會兒,說道:“明明是下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