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丘法師在幾案上鋪上宣紙,研磨揮毫,奮筆疾書四個大字:常樂我淨。
這字龍騰虎躍,寥寥數字,佛理昭然,正是唐代高僧懷素的狂草!
袁炳輝聰明過人,立即悟出師父的用意,跪地俯首自責道:“師父,弟子不誠,確有思家的念頭,請師傅開化。”
海丘法師扶起袁炳輝道:“常人不思歸?豈非常人!‘西天二十八代’是從印度傳來。‘東土六代’是中國的佛祖;‘六祖會能’是中國的禪宗。我去日本又回來,不也是歸根東土麼?”
“六祖慧能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要‘見性’,就可頓入‘佛地’。這就是佛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至理。”
海丘法師呷了一口茶,又說:“佛祖說,心有二心:一者真,二者妄。真心生佛性,也叫真如。可以生八萬四千智慧。妄心生滅心,就是迷心迷性,也有八萬四千煩惱。真心就是誠,誠則靈;妄心就是欲,欲則迷。常能遣其欲,真如自然生。澄其心,神自清,心自靜。心未澄,就是欲未退。若無塵勞,真如常在;不離真如,既是無念;莫起狂妄,無念為宗。”
袁炳輝畢恭畢敬地聽著。
這時,海丘法師愈發莊重,那凝心靜慮的神態,超然似佛,旁若無人。
袁炳輝專心致志地聽著,他牢記著這些禪宗的要領。
這時,水音美麗的臉龐在窗前一閃,轉眼即逝。
袁炳輝毫無理會。
海丘法師看在眼裡,暗暗歡喜。
水音的歌聲悠揚悅耳:
天天天雨
細細的雨
絲絲的雨
切切思你
爬上牆籬
小溪淅瀝
隨風飄去
如歌如泣
出去出去
出去聽雨
撐著花傘
沿著小溪
雲裡霧裡
細細想你
甜甜蜜蜜
在雨天裡
袁炳輝似乎沒有聽見這歌聲,仍然聚精會神地聽講。
海丘法師斬釘截鐵的說:“明理要悟,悟者自明,佛法自生。修煉‘止觀’法門,這是禪宗禪定的法門。施主和佛門善地有緣,貧僧無可言它了。”
海丘法師從佛案上取出一部經書交給袁炳輝,經書呈紫紅色,書頁泛黃,是大唐三藏法師玄奘所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海丘法師說道:“三日後子時,施主請來禪堂相見。”
袁炳輝回到房間,在燈下開啟經文,原來這部經文共260個字。他如饑似渴的反複閱讀,全部背誦下來。舊時私塾的教育,使他能讀懂文言文。海丘法師所做的眉批,使他多少懂得一些經書的意思;盡管仍是摸不著頭腦,他彷彿悟出“無”和“空”這兩個虛無縹緲的字。《心經》的宗旨是‘空’,空是精神上的大解脫。
入夜,蟬聲頓歇,暖風吹拂松林,發出此起彼伏的林濤聲,夾雜著松香、野花香、濃重的泥土的氣味。小溪潺潺的流水聲,清晰的傳進寺院,像悠揚動聽的音樂。袁炳輝望著壁上的《一葦渡江》圖,思忖著:這難道就是功夫的入門之徑?又如何練起呢?
這時,一股勁風襲來,燈燭頓滅。窗前有個人影一閃,袁炳輝慌忙把經書藏到懷間。一忽兒,一根粗粗的旱煙管伸了進來……
袁炳輝看了有點緊張,不知所措。
濃香彌漫。袁炳輝意識到這是一種薰香,於是大聲喊道:“有賊!快來人!”
他暈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