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瑪丹珠心中感動,露出一個燦爛的微笑。
“先生,關於國書中提到的一些條目,我想和先生先商議一番。”
劉羨之道:“但說無妨。”
“兩國邊界將以景龍四年確定的邊界為基礎,吐蕃軍不會越界,希望大唐也能那個遵守盟約。”
“景龍四年詳細劃定了兩國的邊界,既然吐蕃遵守盟約,陛下定然也會遵守。”
傑瑪丹珠點了點頭,“吐蕃提供了馬匹和經文,每年皆會向大唐贈送,大唐也應該回禮以示兩國交好之意。”
“此事我也和陛下商議過,大唐乃泱泱大國,會以禮數回贈吐蕃。”
傑瑪丹珠眼神中露出欽佩之色,“原來先生思慮甚遠,早已經與陛下商議過這些問題,有先生在,兩國之間定能圓滿完成此次和談。”
“兩國和平,是兩國百姓人心所向,你我所願。”
傑瑪丹珠接著道:“其三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吐蕃在西域內戰死者的遺骸,吐蕃要取回,俘虜,請將其遣回吐蕃。”
劉羨之思慮一陣,直言道:“安西軍回複,已經將所有吐蕃士兵的遺骸全部埋葬,吐蕃可以派官員取回,關於俘虜,大唐為了展示誠意,陛下會下旨遣回。”
傑瑪丹珠眉宇間有一絲淡淡的哀愁,“我們所為的一切皆是避免徵戰之事,願徵戰之事不再發生。”傑瑪丹珠嘆息了一聲,看著園中的山桃花,“先生,我還有第四件事情,不關乎國事,不知該不該向先生請教…”
劉羨之看著傑瑪丹珠有些憂愁的表情,似乎猜到了一二。
“父親命我,出使完大唐之後,嫁入吐蕃王室,我不想嫁入吐蕃皇室,先生智計無雙,請先生救我。”傑瑪丹珠凝視著劉羨之,眼神中充滿了熱切之意。
劉羨之一向手握智珠,攪動風雲,此刻也竟不知該說什麼。
傑瑪丹珠當然是在尋求一個答案。
微風吹過,山桃花迎風而動。
劉羨之和傑瑪丹珠眼神交彙,傑瑪丹珠的語氣如初夏暖風般溫柔,“在長安的這些年,除了兩國和平,還有一件事情也是我畢生所願。”傑瑪丹珠眼神閃動,“那就是和你在一起。”傑瑪丹珠鼓起勇氣將心中所想說出,便是期望劉羨之的答複。
劉羨之雖然沒有言語,但是眼神卻很明亮,開口道:“你是一個慧敏的女孩子,你的一生不應該在吐蕃的皇宮中度過。”
傑瑪丹珠的眼神中閃現著希望的光芒,“你有辦法?我就知道若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能幫助我解決我的煩惱,那個人一定是你。”傑瑪丹珠之所以充滿信心是因為她找到了答案。
劉羨之也露出微笑,“我並不是一個萬能的人,只不過恰好能夠解決你的煩惱而已。”
劉羨之是為這個天下帶來希望的人,他不想打擊任何人心中的希望。
傑瑪丹珠心中悸動,走進了幾步,咬了咬唇,試探著問道:“那先生能不能告訴我,你的辦法是什麼?”
“這個辦法需要你向陛下自己去請求。”劉羨之小聲向傑瑪丹珠說了自己的智計。
傑瑪丹珠聽聞之後,眼眸一動,眼神中露出欣喜之色。
第二日,大唐宣政殿。
傑瑪丹珠代表吐蕃使者,正式向李隆基遞交了國書,並在朝堂上宣讀了國書的內容,因為此次國書中所列之事,劉羨之之前皆和朝臣商議過,並且此次國書皆是為和平而來,並無失禮過分的地方,整個過程非常的順利。
對和平的議定達成共識之後,李隆基將國書中提到的幾項做出回複,至此,兩國的和平協定正式達成,群臣露出欣然之色,傑瑪丹珠也露出激動之色。
傑瑪丹珠,行了吐蕃禮,對李隆基表示了謝意,然後其又行了一個唐禮,聲稱自己是遣唐使,早已經浸潤中原文化多年,請求李隆基能夠賜封大唐官職,為兩國的和平往來做出更多的事情。
群臣在聽聞傑瑪丹珠的言語之後,皆露出肯定和欣喜之色,吐蕃的遣唐使者請求賜封大唐官職,乃是兩國的一段佳話。
大唐對外開放,他國之人在朝廷中任職皆不在少數,而傑瑪丹珠有此提議對於兩國的關系大有益處。
李隆基聽聞傑瑪丹珠仰慕大唐文化,心中大悅,隨即詢問劉羨之,授予傑瑪丹珠什麼官職比較適宜。
劉羨之出班,建言授任傑瑪丹珠鴻臚寺少卿,輔佐鴻臚寺卿處理與吐蕃的外交事宜,並且傑瑪丹珠畢竟身份特殊,請求李隆基賜予傑瑪丹珠往返吐蕃和大唐之權,彰顯大唐對外開放,視天下為一家的氣度。
大唐天子親封,乃是至高的榮譽,令吐蕃王室成為大唐名義上的官員,既很好處理了兩國之間的關系,又對兩國之間的交流大有益處,朝中的大臣皆紛紛稱贊。
李隆基心中滿意,心情甚好,下令為傑瑪丹珠在京城中賜一所宅院,好好款待吐蕃使者,傑瑪丹珠謝恩,在一片和諧的氛圍中朝會結束。
因為傑瑪丹珠已經是大唐的官員,傑瑪丹珠下朝之後,和大唐的官員相互行禮,劉羨之作為重臣已經先行離去,看著劉羨之修長的身影,傑瑪丹珠心中愛慕,朝堂之中,說話並不方便,便在鴻臚寺官員的陪同下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