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政變,龜茲職位,吐蕃一直在挑戰大唐在西域的主導權,在最終的西域之戰中,秘密潛入西域的吐蕃軍被唐軍消滅,讓一萬五千吐蕃將士戰死他鄉,吐蕃主戰派收到主和派的打壓,大唐發生了內亂,吐蕃國內也在進行政治鬥爭,因此吐蕃並沒有進攻西域的任何計劃。
主和派紛紛向贊普上書,追究主戰派的代表赤素香聶的罪責,依照法度懲辦。
吐蕃的贊普本來想將大論貶謫,但是並沒有其與紅妝合作的證據,加之為了平衡主戰派和主和派的勢力,因此只是將赤素香聶從大論貶謫為內相。朝中的重臣,最近幾年提拔起來的青年官員,也是主張大唐和吐蕃和平相處,也態度強硬的反對主戰派,一些宗室也支援兩國和平,主張和平的政治力量已經遠遠超過主戰派。
劉羨之在關注國內叛亂的同時,也在令哮天閣收集論青和紅妝合作的證據,在掌握確鑿證據之後,劉羨之令神燕閣將證據交給了傑瑪丹珠。
傑瑪丹珠的父親阿然戎葛向贊普遞交了一份奏摺,便是論青和紅妝合作的證據。
奏摺中所列人證物證詳盡,贊普閱完之後大怒,他沒想到赤素香聶暗中和紅妝做了這麼多的勾當,因此下令將赤素香聶和論青一黨逮捕入獄,因為主和派證據充足,行動迅捷,因此主戰派並沒有任何申辯的機會,赤素香聶和論青被斬首,至此吐蕃主戰派的勢力已經無力和主和派相抗。
在阿然戎葛的建言下,吐蕃向大唐遞交了一封國書作為回應,稱赤素香聶勾結紅妝危害兩國關系,其已經被正法,希望兩國能夠重回之前的姻親關系,並且正式派出使者出使大唐。
李亨收到了吐蕃國書,稟告李隆基,李隆基召叢集臣進行了商議,其中有幾位朝臣對吐蕃此次求和的誠意表示懷疑,認為這是緩兵之計,劉羨之分析了吐蕃國內的情況,又將傑瑪丹珠為兩國的和平努力的事跡說與眾臣,朝廷這才對吐蕃這次請和的誠意有了一些改觀。
與群臣商議後李隆基令李亨以監國的身份做出了回應,只要造福兩國百姓,大唐不計前嫌,願意接受與吐蕃和平相處的請求。
吐蕃收到了大唐的回應,準備派出使者,實現和平的協議。
而此次吐蕃使者的人選便是傑瑪丹珠。
傑瑪丹珠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她要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出使大唐,來到長安,親口告訴劉羨之,兩國終於能夠和平相處。
此次出使的規格要比以往都要高,除了隊伍中有一百匹吐蕃駿馬之外,還有一箱由鳩摩羅什翻譯的經文,便是想要表示兩國修好的誠意。
經過長途跋涉,吐蕃的使團到達了長安城外,劉羨之負責接待使團。
傑瑪丹珠快抵達渭水橋的時候,看見了前來相迎的大唐使者。
那個自己思念已久的身影。
傑瑪丹珠見到了劉羨之。
“此行並不是真正的離別,真正和平到來的那一天,我想我們一定會再見的。”這是傑瑪丹珠與劉羨之分別的時候說的話,傑瑪丹珠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渭水橋禁軍分列左右,大唐旌旗獵獵,劉羨之在橋上置備了好酒相迎傑瑪丹珠。
傑瑪丹珠下馬,行至渭水橋,行了一禮,眼神中露出激動之色,“我沒有忘記先生的話,只要堅持,和平一定會來到。”
劉羨之明白能夠有如此現狀,傑瑪丹珠定然克服了許多艱難險阻,對於眼前的的這個女孩子也充滿敬意,“你為和平付出,日月可鑒,今日你為和平而來,則兩國和解已經邁進了一步。”說罷,劉羨之捧起一杯酒,“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大唐希望天下和平,大唐歡迎和平的使者。”
渭水緩緩流過,傑瑪丹珠拿起酒杯,“先生,願和平長存。”
兩人相視,共飲。
迎接使臣禮畢。
在禁軍的護衛下使團從朱雀大道進入皇城,按照禮數完成一些儀式之後,劉羨之便安排使團入住四方館。
自從發生過上次使團使者刺殺世間之後,大唐加強了四方館的戒備和巡視,確保使團的安全。
因為傑瑪丹珠是女子,因此劉羨之令四方館的官員對傑瑪丹珠的飲食起居進行了詳盡的詢問,力盡顧及每一個細節。
傑瑪丹珠安排完使團的一些事情之後,來到了四方館,在走向自己的房間,傑瑪丹珠在想,方才與劉羨之相見只是官方的議程,在正式拜見大唐皇帝之前,想再見一次劉羨之,傑瑪丹珠正在想作為使臣應該以怎樣的議程面見大唐的官員,就在這時,傑瑪丹珠遠遠地看見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劉羨之此時正在四方館在與館丞交談,看見傑瑪丹珠走了過來,露出一個微笑。
傑瑪丹珠心中一動,她快步迎了上去,問道:“先生,是不是還有什麼儀程?”
四方館館丞見傑瑪丹珠如此發問便解釋道:“使者閣下,劉大人是向下官詢問了一些住宿和護衛安全的細節,力盡大唐周到之責。”
傑瑪丹珠聽聞之後,心中一熱,畢竟旁邊還有一位大唐官員,“大唐如此待客,在下感受到大唐之誠意。”
館丞見吐蕃正使滿意,客套了幾句,因為自己的上官劉羨之在場,並且劉羨之本來與傑瑪丹珠私交甚好,便聲稱自己還有事情,先行告辭。
終於不用再說官場客套言語,傑瑪丹珠心中微微欣喜,終於放鬆了許多,看著劉羨之,開口道:“先生心思如發,果然安排的非常周到,小女子在這裡謝過先生了。”
“這本來就是我的職責,你我之間不必客氣。上次發生的事件歷歷在目,我絕不容許任何有關破壞兩國和平的的再次事情發生。”劉羨之如此言說,便是對使團安全的一種承諾,劉羨之為扶龍山莊的莊主,自然有能力杜絕此類時件的發生。
“我聽聞唐庭有一部分朝臣對吐蕃此次出使的目的有一些懷疑,還是先生列舉我為兩國和平所做的種種行動,才獲得了朝臣們的信任。”
“和平來之不易,你的所作所為應該被他們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