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陛下辦事是臣的分內職責!”
“子明,朕有一事不明,你來告訴朕。”
“陛下有何事,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你如何看到江陵府滅門案?”
“那殺人之人觸犯大宋律法,絕不能姑息,但執政者亦當反思,民不教化,為暴民!當以律法戒之,以教化德之!”
石子明接著道:“同時,亦要使百業興盛,若百姓有事可做,有固定收入,安家樂業,犯法之事,自然會減少。”
“子明說得好!”
趙桓之所以讓石洵去查這件事,也是讓他去地方上深入瞭解現在大宋的民情。
大宋是讀書人最多的一個朝代,大宋以前,知識被世家壟斷。
但是到了本朝,寒門出宰相已經見怪不怪。
不過從整個的人口來看,讀書人還是太少了,教育依然不夠。
法律是道德的最後底線,文化素養不能杜絕犯罪,但是可以大大減少犯罪率。
這也是石洵的重任。
“子明,第一批大學的學生已經完成學業了吧?”
“回陛下,今年恰好是第一批大學的學生完成學業之年。”
“凡是有大學文書之人,優先進入朝廷相關部司任職,想辦法也向民間商社引入一批,此事你去與唐恪商議。”
“遵旨!”
“還有一件事,江陵府那滅門慘案,朕聽說是當地有門有派之人!”
“陛下,此事臣正欲與陛下言說,自兩年前,朝廷平河東與河北內亂,朝廷對村鎮的空中進一步加強,然其餘各地,陛下之令,未必能達!其多因村鎮鄉紳、官員,與當地江湖豪強勾結,欺上瞞下,魚肉鄉里!”
“四年前南方之亂,陛下重振南方,然縣官及以下仍尸位素餐,陛下當嚴查之!”
實際上,宋庭最大的問題是皇權不下鄉。
朝廷對縣以下的行政區域控制非常薄弱,雖然設定了鎮監,但基本無用。
不然前年河東地區也不會出現鄉紳肆無忌憚、圖謀造反一事了。
這幾年,趙桓一刻都沒有停止過對地方官員的撤換,大宋太大了,古代的交通不方面,資訊傳遞也不方便。
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當新官上任的時候,下面的縣官極其鎮監,甚至村正都是要換的。
但正是因為底盤太多,這是中間不知有出了多少水分。
趙桓這兩年又是忙著西北動亂,又是忙著伐夏。
京東路的洪災也徹底暴露出,新政之下的官員,依然缺乏肅正的問題。
江陵府的事件,也暴露出,基層權力的薄弱和缺失。
石洵為何突然提及此事?
因為他在執行大宋邸報下鄉的時候,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
這股阻力不是來自百姓,而是來自當地的官員。
大宋邸報就像一雙眼睛,安插在了鄉鎮上。
朝廷的願景是好的,邸報進入村裡,讓每一個百姓都能知道朝廷最近利民之策。
但卻讓當地的官員如坐針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要麼與官員同流合汙,要麼就揭發罪行。
大宋邸報現在在地方上,儼然是最不受官員們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