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宋太宗從小聰穎和不群,與別的孩子游戲,都畏服於他。
到太宗22歲時,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封為晉王,曾參與太祖統一四方的大業。太宗治政有為,不善武功。
太宗即位後,繼續進行統一事業,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
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因為急功好利,幾次北伐攻遼都受挫,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十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被耶律休哥射傷,乘驢車逃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兩度伐遼失敗,導致四川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
因此太宗轉而執行守內虛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計循規蹈矩,使宋朝漸漸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代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當然了,他的執政措施,還得從他的繼位說起,因為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度,趙光義根本是與大宋皇位無緣的,但最後卻是他繼承了他哥哥的遺產。
這一特殊的繼承結果對大宋朝的政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此點甚至在太宗個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太宗於開寶九年十月二十一日(976年11月15日)—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997年5月8日)在位,在位22年。
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癸巳(997年5月8日),太宗駕崩於萬歲殿,殯於殿之西階,廟號太宗,群臣上諡神功聖德文武皇帝。
十月十八日己酉,葬太宗於永熙陵(今河南鞏義西村鎮滹沱村東北)。
再往後就是宋真宗趙恆,9681022,,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997年繼位,1022年駕崩,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遼國入侵,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帝親征,雙方會戰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淵,局勢有利於宋,但因真宗懼於遼的聲勢,不顧寇準的反對,以每年進貢遼大量金銀為“歲幣“於澶淵定盟和解。
歷史上稱澶淵之盟。此後,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真宗後期,以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帝亦淫於封禪之事,朝政因而不舉,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內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
趙恆的話,公元968—公元1022,北宋第三代皇帝,史稱宋真宗,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997年以太子繼位。
最初並非皇位繼承人。宋太宗最初立長子趙元佐為太子,但因趙元佐後來患有精神病,而且因病傷人及在宮內縱火,最後被廢。
太宗再立次子趙元僖為太子,但趙元僖又早逝。趙元僖死後,太宗才立三子趙德昌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因之前受到的劍傷再次復發而駕崩,趙德昌繼位為帝,改名為趙恆,是為宋真宗。
宗室譜名趙德昌,太宗繼位後改名趙元休、趙元侃。
繼位前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曾用年號鹹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
在鹹平年間,治理有方,統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繁榮,北宋比較強盛,史稱“鹹平之治”。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的遼國入侵,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帝親征,雙方會戰於距首都汴[bian]京,今河南開封,三百里外的澶淵,今河南濮陽縣西。
宋勝,真宗決定就此罷兵,不顧寇準的反對,以每年向遼進貢白銀三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為“歲幣”,來換取與遼之間的和平,於澶淵定盟和解,史稱“澶[chan]淵之盟”。
此後,宋遼均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休養民生,北宋也逐漸進入經濟繁榮期。
後期以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蠱惑朝野,帝亦淫於封禪之事,朝政因而不舉。
到公元1021年,宋真宗病。戊午日,命太子趙禎繼位,乾興元年(1022)二月二十日駕崩於汴京宮中的延慶殿,享年55歲,在位25年,葬於永定陵,今河南省鞏義市東南蔡家莊,。趙恆死後諡號章聖元孝帝,廟號真宗。
宋真宗是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作者。
此後就是宋仁宗趙禎了,也是開創仁宗盛治的千古第一仁君。
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
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1023年即帝位,時年13歲。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3歲。在位四十一年。
在位時候宋朝面臨官僚膨脹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對外戰爭卻又屢戰屢敗,雖然西夏已向宋稱臣,但邊患危機始終未除。
後來雖一度推行“慶曆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為永昭陵。諡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