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他評論敘述,比如說高鶚的後四十回吧,好壞是非是以符不符合原著的伏線為標準的。
你看這個重要不重要,太重要了。
那麼你們就要說了,什麼叫伏線呢,就是開啟書一開頭處處句句裡邊都有埋伏,裡邊藏著東西。
那表面上是一層意思,但一細想,它這個是指那邊,伏在那裡,埋伏在那裡。
這個手法貫徹了全書,魯迅先生一眼就看出來了,而且明白指出來。那些我剛舉的蔡、胡、俞都不講這個,好像對這個不太敏感,或者說也沒有把它當回事。
這個伏線是怎麼回事呢,這就是藝術,這個藝術很特別。
蔡義江先生人認為處處都寫月色。
你看,它是月色就是月光照下來的情況。這一點很重要。請你們注意,律詩的題目跟內容要扣得非常緊,寫月亮與寫月色是不一樣的;你寫月亮的話,月色只能夠順便帶到,主要還是講月亮,如果寫月色只是寫月色。
但是,薛寶釵也有話沒關係,多寫幾首就好了,詩啊,本來就是從胡說來的,從胡說八道來的。
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第一佩服薛寶釵,第二就佩服曹雪芹。多大的膽量講這句話,詩是從胡說八道來的。
也就是如果詩沒有胡說八道的膽量,你就不能領會它的好處。
此外有人說所以到她第三首的時候就“博士”畢業了。
對此蔡義江先生解釋說寫三首,實際上這個過程三十首未必寫得這麼好。
這是為什麼呢?很簡單,可以看到,她的第一首充其量是初中水平吧,第二首達到高中、大學水平,第三首也不是博士生水平了,那簡直是個老詩人了,那寫得夠好的了。
簡而言之,也就是一首寫得比一首好,簡直是天才,寫詩方面不可多得的人才。
包括曹立波先生也是便是的確我們是更加欣賞第三首的,因為“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博得嫦娥應借問,何緣不使永團圓。”
就連他也比較喜歡,並且老先生解釋說,他是比較喜歡中間這兩聯,因為這是一首律詩嘛。
那麼頸聯和頷聯這兩聯,四句對仗是非常工整的“一片”對“半輪”,“千里白”對“五更殘”。
另外,下一句呢“綠蓑江上”對“紅袖樓頭”,“秋聞笛”對“夜依欄”,對仗很工穩。
另外,更巧妙的是,從意象上看呢,“紅袖樓頭夜倚欄”,這使他想起了南朝民歌《西洲曲》裡邊寫女子“望郎上青樓”,然後“欄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和“紅袖樓頭夜倚欄”的意象非常相近。
另外,最後一句“博得嫦娥應借問,何緣不使永團圓,”這個和好多樂府民歌結尾是很相似的。
你像《迢迢牽牛星》的結尾“盈盈一水間,寂寞不得語。”都是寫月亮,寫銀河,然後質問為什麼造成了人間這種永久的別離,這種無可奈何。
所以老先生覺得這個意蘊,對古詩意蘊的化用是很好的。
而呂啟祥先生的話,則表示很喜歡第一句,因為他說這起句真是不凡“精華欲掩料應難”,跟香菱這個人太切合了。
香菱本來是什麼人呢,她是甄士隱的女兒,根基不凡,後來因為遭到這樣的不幸,被拐賣,這樣整個地被埋沒了。
她學詩真是苦志學詩,這樣最後終於脫穎而出。
因此蔡義江先生指出,這首詩她領會出來,寫詠物詩一定要把個人的感情講出來,這點指導老師沒有直接給她講。
實際上中國的所有詠物詩可以分成兩類,有一類詩就是就物論物,把這個物,過去寫過的典故湊在一起,最後湊成一首詩。
當然了,這裡面也可以有一個主題,但是個人的寄託不強。
至於第二類呢,都是詠物詩裡面寫得好的,成功之作都是第二類。
就是透過詠物把自己的感受寫在裡面,透過物表達出來,我們或者講叫寄情寓興,把感情寄在裡面,把自己的興會寄寓在裡面。
由此可見香菱領會到了“精華欲掩料應難”,月亮的精華,烏雲是蓋不住的,我香菱的才華,命運的遭遇,我現在文化很低,但是要把我蓋住也很難。
“料應難”,掩過去也難,總有一天它要破雲而出,埋沒不了;第二句講“影自娟娟魄自寒”,這句也寫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