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就是俠義公案小說,這類主要作品有無名氏的《施公案》、石玉昆的《三俠五義》、文康的《兒女英雄傳》、俞萬春的《蕩寇志》等。
當然,還包括“新小說”的興盛,給大家解釋一下,至於所謂的“新小說”,是指戊戌變法前後密切配合反帝反封鬥爭,揭露時弊,表現改良主義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小說。
據不完全統計,這類小說在1000種以上。主要作品有“四大譴責小說”和革命派小說。
一、資產階級改良派重視小說的社會作用,鼓吹利用小說改良政治和社會。
這在二十世紀初譴責小說的創作特別興盛,其特點是“揭發伏藏,顯其弊惡,而於時政,嚴加糾彈,或更補充,並及風俗。
雖命意在於匡世,似與諷刺小說同倫,而辭氣畢露,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則其度量技術之相去亦遠矣”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這裡面著名的有《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孽海花》,被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而李伯元、吳趼人是兩位多產的譴責小說作家。
這裡可以給大家說一下李伯元的代表作《官場現形記》。
因為《官場現形記》從改良派的立場出發,揭露和抨擊了晚清官僚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敗,同時突出地描寫了封建官僚對帝國主義奴顏婢膝的醜態(“文制臺見洋人”)。
其次是它的結構略似《儒林外史》,由大量分散的人物和片斷的故事連綴而成,展示了廣闊的生活面。
多單純敘述故事,細緻刻劃人物不夠,許多故事只是從社會上搜羅來的醜聞、笑櫥,未經提煉加工,缺乏思想深度和感人力量。
至於吳趼人的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話,因為這本書反映的是1884年中法戰爭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官場商場、洋場的種種怪現狀,兼及醫卜星相、三教九流等社會的各個方面。
重點是暴露清末官場黑幕(“兵輪自沉”),此外還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徹底破產(“苟才夫婦”)。
全書以自號“九死一生”者的遭遇和見聞為線索聯綴起許多短篇故事,結構較緊湊。題材龐雜,故事多靠人物轉述,缺少剪裁加工,揭露流於浮泛;且夾雜著一些小市民的低階趣味,這類描寫往往瑣碎冗長。
而劉鶚的《老殘遊記》的話,因為《老殘遊記》透過江湖醫生老殘遊歷中的見聞,反映了晚清某些社會政治狀況,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見解和主張。
作者站在洋務派立場上,批評清王朝的腐敗,反對正在興起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並表露出洋務派失敗的悲哀。
包括出於挽救封建統治頹勢的目的,對清末社會的黑暗現實和統治階級的罪惡有所揭露。
其獨到之處是把矛頭指向所謂“清官”,刻劃了玉賢,剛弼等自命清廉而製造冤獄殘害百姓的吏形象。情節雖不曲折複雜,但刻劃人物和敘事寫景都很成功(“大明湖說書”)。
最後則是樸的《孽海花》。
要知道《孽海花》是以清末狀元金雯青和妓女傅彩雲(即賽金花)的經歷為線索,反映了晚清三十年問政治、外交和社會的變革。
作品在暴露清末政治的黑暗腐敗和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己、方面有一定意義。
其中以女主人公傅彩云為中心,把所見所聞的政治事牛、官場內幕及零星掌故等許多獨立的故事連綴成長篇,形成完整的有機結構。
特別是些場面或片斷寫得很生動,但因有意追求軼聞趣事,對人物的刻劃大都沒有完成。
此後隨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陸續出現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小說。
如陳天華的《獅子吼》,這部書揭示了中國所面臨的危亡形勢,呼籲同胞覺醒;描寫和歌頌革命黨人的活動和犧牲精神,宣揚民主共和的政治主張,展現了作者理想的社會藍圖。
其次是黃小配的《洪秀全演義》。
這部作品取材於太平天國起義的歷史和有關筆記傳說,借太平天國起義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內容。作者善於運用章回小說形式,富有傳統氣派,文字也極酣暢。
不過到了辛亥革命失敗後,小說領域內盛行“鴛鴦蝴蝶派”小說和“黑幕小說”。
所謂“鴛鴦蝴蝶派”小說.產生於1908年左右,主要寫愛情故事,是清代才子佳人小說的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