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風教”,也就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封建道德教條,所謂“勸懲”,也就是鞭策人們遵守“風教”。
所以全書或者宣傳忠孝節義等封建倫理道德,或者宣傳因果報應等迷信思想,充滿腐朽反動的內容。
《閱微草堂筆記》的成就主要如魯迅所說:“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中國小說史略》)。
由於作者的文筆好和地位高,它在當時文壇上影響很大。
嘉慶以後到清末,陸續有文言筆記小說出現,如管世灝《影談》,許元仲《三異筆談》,俞鴻漸《印雪軒隨筆》,王韜《淞隱漫錄》,宣鼎《夜雨秋燈錄》,俞樾《右臺仙館筆記》等。
它們或模仿《聊齋志異》,或模仿《閱微草堂筆記》,或兼受兩書的影響,其內容則越來越蕪雜,有的志怪漸稀,而流為煙花粉黛的記述。
有的主於勸懲,充滿腐朽的封建說教;有的則純為搜奇獵異的遊戲消遣之作,文言小說遂漸趨沒落。
此外就是吳敬梓了,吳敬梓的話,字敏軒,一字文木,安徽全椒縣人,他出身的那個大官僚地主家庭,在明清之際有過五十年光景的“家門鼎盛”時期。
曾祖吳國對是順治年間的探花,“一時名公巨卿多出其門”(方嶟《文木山房集序》),祖輩也多顯達。
但到了他父親吳霖起,家道開始衰微。吳霖起是康熙年間拔貢,做過江蘇贛榆縣教諭。為人方正恬淡,不慕名利,對吳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響。
吳敬梓年幼聰穎,才識過人,少時曾隨父宦遊大江南北。二十三歲時,父親去世。他不善治生,又慷慨好施,揮霍無度,被族人看作敗家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三十三歲遷居南京,家境已很困難,但仍愛好賓客交遊,“四方文酒之士,推為盟主”(金和《儒林外史跋》)。
在這種“失計辭鄉土,論文樂友朋”的生活中,使他有可能從程廷祚、樊聖漠等朋友中,接觸到清初進步的哲學思想。
同時吳敬梓早年也熱中科舉,曾考取秀才,但後來由於科舉的不得意,同時在和那批官僚、紳士、名流,清客的長期周旋中,也逐漸看透了他們卑汙的靈魂。
特別是由富到貧的生活變化,使他飽嘗了世態炎涼,對現實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從而厭棄功名富貴,。
而以“一事差堪喜,侯門未曳裾”(《春興》),並提出“如何父師訓,專儲制舉才”的疑問(王又曾《書吳徵君敏軒先生文木山房詩集後》注,見《丁辛老屋集》卷十二)。
三十六歲時,安徽巡撫趙國麟薦舉他應博學鴻詞考試,他以病辭,從此也不再應科舉考試。
此後,吳敬梓的生計更為艱難,靠賣書和朋友的接濟過活。在冬夜無火禦寒時,往往邀朋友繞城堞數十里而歸,謂之“暖足”。
在經歷了這段艱苦生活之後,他一面更加鄙視那形形色色名場中的人物,一面嚮往儒家的禮治。
在他四十歲時,為了倡捐修復泰伯祠,甚至賣掉最後一點財產。
吳敬梓懷著憤世嫉俗心情創作的《儒林外史》大約完成於五十歲以前。
吳敬梓晚年愛好治經,著有《詩說》七卷(已佚)。五十一歲時,乾隆南巡,別人夾道拜迎,他卻“企腳高臥向栩床”,表示了一種鄙薄的態度。
五十四歲時,在揚州結束了他窮愁潦倒的一生。同時它的作品還有《文木山房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關於儒林外史的思想內容的話,吳敬梓生活在清政權已趨穩固的時代,隨著王朝在軍事政治上的步步取得成功,它的文化統制的毒害也愈來愈深。
文土們醉心舉業,八股文之外,百不經意。吳敬梓十分憎惡當時士子的熱中科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會風氣,把希望寄於落拓不得意的文士和自食其力的勞動人民。
也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他寫出了這部卓絕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