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這一時期民間文人楊潮觀、蔣士銓的創作都大力提倡封建倫理道德、封建綱常。
因為宮廷文人的創作則以歌詠昇平、頌揚聖德為主體。
這些劇本都是清廷所大力提倡的,自然不在禁燬之列。因此,在以剿清反滿思想為目的驅使下,此期禁戲整體呈現出縱向挖掘的特色,將查禁戲曲的範圍從當代一直向前追究到宋金之交。
這一時期主要的戲曲禁燬活動是與當時全國範圍內的搜訪遺書、文字獄活動相聯絡的,並有著明確的目的——剿清戲曲中的反滿思想、詆譭清人的字詞語句。
在乾隆帝的授意之下,全國範圍內掀起了查禁戲曲的高潮。
首先,設立專門的禁燬機構,由中央到地方都有系統地組織了大批查禁人員,大規模的搜查、刪、禁劇本。
中央的承辦機構分為三處一是紅本處,專司辦理內閣固有舊書;二是辦理四庫全書處,專司查辦各省採集的書籍;三是軍機處,專司辦理各省督撫奏繳進呈的違礙書籍。
地方則在各省、府、州、縣衙門設立收書局,書局局員負責查辦本地區的藏書以及書肆之書。
專為查禁書籍而設立如此龐大的機構,這在歷史上和清代都應是第一次,這也使清代禁燬戲曲機構在乾隆朝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完善。
此前三朝,雖將禁書的職責落實到各級官僚,但是他們的主要職責卻並不在此,查禁戲曲只是他們的兼職,乾隆設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收書局卻是專職查辦禁燬書籍,實歷朝歷代之所未聞。
在地方各省所設立的收繳書刊機構中,尤以在揚州設立的收繳戲曲書刊局最為賣力。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兩淮巡鹽御史伊齡阿奉旨於揚州設局查禁戲曲。
其次,與大規模的設局查禁相對應的就是編制禁燬戲曲書目、按目索書。中央級的有四庫館抽毀書目,軍機處抽毀書目、全毀書目等等。
“各省也都刻有簡明的《違礙書目》,這些書目都是根據廷寄查辦禁書目錄單和各省奏準諮禁書目單,以及本省奏準銷燬書目單彙編而成。”
“四庫館臣議定查辦違礙書目條款辦法之後,各省又將節次廷寄查辦禁書目錄單和本省歷次奏繳違礙各書名目單,並外省諮禁書目名單加以甄別,匯刻出繁本總目。”
關於清廷、各級地方政府編制的禁燬書目和數量,據雷夢辰《清代各省禁書匯考》統計,從乾隆四十年到四十七年,直隸二次六種。
山東三次三十六種,河南七次二十一種,山西七次五十三種,陝甘四次一百零二種,陝西二次五種,湖廣一次一百二十八種。
湖南六次一百一十種,湖北兩次一百七十種,兩江二十三次三百六十五種,江西十七次四百二十種,安徽十八次四百種,江蘇二十一次二百七十六種。
閩浙三次六十三種,福建五次十八種,浙江十八次二百八十種,兩廣六次四十五種,廣東一次一種,廣西一次二種,雲貴四次七十種,四川一次六種。
凡兩千六百二十一種。值得注意的是,查辦禁書工作竣事以後,各省督撫便將此目收回銷燬,故而流傳甚少。
現在我們所能查見的禁燬書目,一般都是當時查辦人員的秘錄本,戲曲禁燬書目也大都散見於此類各項書目中,比如王利器先生就從乾隆四十三年江寧布政使刊發的《違礙書籍目錄》中輯出22條,名為《乾隆朝禁燬小說戲曲書目》。
再次,在乾隆帝的首倡之下,各級地方官吏無不唯馬首是瞻,查禁戲曲的運動如火如荼,更進而掀起一場禁燬花部戲曲的浪潮。
對於花部戲曲的禁燬也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乾隆四十五年至乾隆五十年,第二階段自乾隆五十年到嘉慶三年。
乾隆四十五年伊齡阿上奏乾隆,請求嚴禁花部戲曲抑奴才更有請者。
查江南、蘇揚等地方昆班為仕宦之家所重,至於鄉村城市以及上江、安慶等處,每多亂彈,系出自上江之石牌地方,名曰石牌腔。
又有山陝之秦腔,江西之弋陽腔,湖廣之楚腔,江廣、四川、雲貴、兩廣、閩浙等省皆所盛行。
所演戲出,率由小說鼓詞,亦間有扮演南宋、元明事涉本朝,或竟用本朝服色,其詞甚覺不經,雖屬演義虛文,若不嚴行禁除,則愚頑無知之輩信以為真,亦殊覺非是,可否仰肯皇上天恩,密敕各該省督撫,專派妥員,詳加查察。
如有違礙,立即嚴行一體查禁。
到了嘉慶三年(1798年),已經身為太上皇的乾隆再次頒發禁令,重申嚴禁秦腔,並將查禁的範圍由秦腔擴充套件到所有亂彈戲曲、由京城蔓延到全國。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嗣後除昆弋兩腔,仍照舊準其演唱,其外亂彈梆子絃索秦腔等戲,概不準再行演唱。所有京城地方,著交和紳嚴查訪禁,並傳諭江蘇安徽巡撫蘇州織造兩淮鹽政,一體嚴行查禁”。
又說,“嗣後民間戲班演唱戲劇,止許改習昆、弋兩腔,其有演亂彈等戲者,定將演戲之家及班人等,均照違制律一體治罪”。
雖然清廷禁燬花部亂彈的的勢頭看似越來越大,但除了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對秦腔戲班的查禁略有成效以外,實際上這些禁令的效果是微乎其微,各地官吏基本上沒有認真執行過。
乾隆本人也是說一套做一套,早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就有兩淮鹽務派遣的高朗亭徽班為其進京賀壽,並深得其嘉許。
可以說清廷對於花部戲曲的禁燬基本上是失敗了。
總的看來,乾隆的禁戲政策雖然沒有能夠阻攔住花部亂彈的興起,但他成功地實現了自己的既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