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配有圖片,讓讀者可以一目瞭然地瞭解有關戲樓的形制、頂式、裝飾等。
喻學才主編的《老戲臺》,主要從建築藝術的角度探討中國的古戲臺,書中運用了大量的圖片,使我們飽覽了古戲臺的風貌與滄桑變革,讓我們領略了古戲臺的文化藝術底蘊,使我們心底湧起對祖先建築創新的崇敬。
此外,仍有大量涉及到戲臺研究的著作,如葉長海、張福海所著《中國戲劇史》,周貽白的《中國劇場史》,馮俊傑主編的《太行神廟及賽社演劇研究》。
而海外學者也紛紛著文進行研究,具體可見磯部彭的《中國地方劇初探》。
當然,除了戲臺外,很多戲班選擇的演出地點也很豐富。
比如陸萼庭先生的《崑劇演史稿》和劉水照《明清家樂研究》中說到,家班一般都有專門的演出場所,或是主人私家園林中的廳堂,或是主人特製的船舫。
還有楊惠玲女士一書《戲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中補充到,家班的演出場所並不侷限於此。
像崇禎初年,張岱家班率家班北上為父親祝壽,船至鎮江金山寺,張岱一時興起,率家伶登山入寺,在大殿中敲響鑼鼓,唱了一夜戲。
陳司馬曾“設劇於竹林外”,款待朋友,至於清唱,場所更不受限制。可見,只要主人興致所至,無論是室內還是野外,水邊還是山中,隨處都可以成為家伶們呈技獻藝的舞臺。
家班演出的場合從《崑劇演史稿》和劉水照《明清家樂研究》、劉召明《蘇州職業戲班》等書中可看出,出入的場合有如下五種,私家演出、招待演出、送戲或借戲、曲宴曲會、訪問演出。
職業戲班中水平較低的班子,演出地點就比較混亂,遊走鄉村,廟臺、集市、出入於千家萬戶,或在廣場臨時搭建戲棚等。
雖然演藝水平略顯粗糙,但是能夠滿足鄉民百姓的口味。
除了公開營業性演出外,職業戲班還出入於以下場合官府公宴、私人宴集、迎神賽會、廳堂庭院、神廟戲臺、會館客店。
江南地區由於地域的特殊性,水鄉文化、舟楫文化決定了戲曲演出活動難以脫離這種生活環境的制約,所以江南地區演劇活動還可以在船舫舟楫、渡口碼頭進行。
除此之外,在對元明清戲曲故事的影響的考察中,我們發現,進行專題研究的並不多,但在對戲曲的傳播與接受、戲曲與小說的關係等方面的研究中都離不了對戲曲故事影響的涉及與描述。
在元明清三代,民眾對某些題材的故事具有特殊的偏愛,不僅搬演這些故事的戲曲應觀眾要求不斷上演,而且戲曲作家在進行戲曲創作時,總是喜歡圍繞這類故事做文章,題材蹈襲成為無可避免;中國戲曲由此產生了喜新更戀舊的藝術品格,接受舊劇目並進行翻新改創成為一種文化傳統。
首先我們發現單獨作為作為中國戲曲不論何時何處、何門何派,其獨創的劇本是很少的,中國戲曲的劇本素材往往來自於小說、史籍、雜傳和民間傳說,這是中國戲劇文學創作方面的一大特點。
中國古代戲曲雖然題材內容多樣,但各種題材劇作出現的機率卻大不一樣,古代人民對某些題材的故事具有特殊的偏愛,這種偏愛使得這些題材的故事反覆地出現在戲曲創作中。
從題材來源講,歷史題材戲曲特別發達,郭英德先生《明清文學教育與戲曲文學的生成》一文,從明清文人從小所受的文化知識教育出發給好了這一現象的原因。
而從元明清戲曲的題材內容看,才子佳人婚戀戲、婚變負心戲、公案戲、神仙道化戲等則最常見。
對其中原因的探究,伏滌修先生《對中國戲曲同題翻創現象的文化思考》從文化傳統上來考察。
中國古代史學發達,史官文化傳統根深蒂固,梁啟超曾言“中國於各種文化中,惟史學為最發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惟中國為最發達。”
這種傳統不僅表現為修正史為歷朝歷代列為頭等大事,私修者也屢出史著,還表現為史學對社會各階層人們的思想觀念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因為文史不分的狀況都是共識,許多文學中的敘事內容正是歷史故事,不只是正統文人喜愛史學,即使是普通民眾也大多對歷史故事懷有深厚的興趣,史的意識滲透到了中國文學的各個領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包括像是古代詩歌中有許多詠史詩,文賦中的史論文章別為一大宗,宋元話本小說中有講史一門,說唱文學中說唱歷史故事則是特別受歡迎的一支。
“偏記、小說,自成一家。而能與正史參行,其所從來尚矣。”
不僅偏記、小說不離史傳,戲曲創作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歷史故事。
“中國戲劇從它形成的那一天開始,就具有一個十分鮮明的特色,那就是它在選題取材方面以歷史故事最為豐富。”
該文在談到歷史題材戲曲的問題時引用了學者對南戲、雜劇、傳奇中的歷史劇作的如下統計
宋元明戲文22種、元雜劇279種、明雜劇60種、清雜劇130種、明傳奇108種、清傳奇180種、累計779種。
《對中國戲曲同題翻創現象的文化思考》一文中也談到戲曲作家們往往“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壘塊”,對前人戲曲作品或出於羨慕或出於不滿或翻案心理,而進行增續翻改。這也增大了戲曲同題翻創的機率。
但是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考慮,是戲曲受眾對相關戲曲故事的喜好,才促使劇作家們關注這題材。
而葉天山先生《論明人對英雄傳奇題材的文學樣式的主要選擇與運用》一文提到“明代敘寫英雄傳奇題材的文學作品,主要集中於說部、戲曲兩種體裁上”,並以詳實的資料說明這類題材的集中是題材對樣式的選擇。
原因一方面是受唐宋以來平民文學通俗化力量的影響;另一方面明代戲曲的體制無論雜劇還是南戲都較之宋元雜劇自如且規模較大,適合搬演在話本說唱中容量不斷增大的故事。
該文中還說明了同一故事可能存在於不同演進系統分別生髮的情況,也說明了戲曲故事在接受過程的一種情形。
我們有理由認為,在史官文化意識濃厚的傳統下,歷史故事透過戲曲得到更有大範圍的傳播。
當然,可能是由於對戲曲作家來說,利用歷史故事的模式往往可以曲折抒發在現實中不便言明的情感思想;而對受眾來說,歷史故事題材戲曲能常普通人對帝王將相等曾左右了歷史程序的人的生活的好奇。
因此這類劇作才能長演不衰而又能時時翻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