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戲劇不是引人向善,而是慫人作惡,並且這種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因此格外可怕。
趙山林認為這樣的言論完全是在沒有分析的基礎上給出的錯誤結論,他說,隨著社會和戲劇的實踐的發展,這種觀念也發生了動搖。
趙山林用《鳴鳳記》《桃花扇》等劇目的主題內涵分析了戲劇並沒有上述言論那麼危言聳聽,反而能更好地指導士大夫階層的生活。
這也說明了士大夫階層中的觀戲風氣濃濃厚,種種責難終究不能奏效。於是,中國士大夫除了傳統的琴棋書畫之癖外,又多了一項戲癖。
4、婦女階層。
在古代觀戲活動中,沒有哪個觀眾群體會像婦女群體那樣備受爭議了。
趙山林的著作中分別用“婦女觀劇禁忌種種、婦女觀眾隊伍的頑強生長、閨閣中多有解人”三部分內容詳細論述了婦女從被嚴禁觀戲,到後來女性反抗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的頑強鬥爭再到後來的婦女對戲劇理解的獨特視角。
有關具體內容可參見《中國戲曲觀眾學》。
5、廣大下層民眾。
這一觀眾群體本來就是戲劇觀看的中堅力量,沒有任何爭議。
這方面內容還可參見文獻李漁《笠翁一家言全集》、《閒情偶寄詞曲部》
《閒情偶寄演習部》。論文方面有湖南師範大學潘丹芬碩士學位論文《試論李漁的觀眾理論》、
二、劇目選擇
有關於宮廷演劇方面的著作和論文不多,尤其是元代宮廷演劇。趙山林在其書中也說到元宮中曾經演出哪些雜劇節目,絕大部分今天已不可確知。
能知道的只有兩部《伊尹扶湯》、《尸諫靈公》。
後人研究明代宮廷演劇的著作也很少見,還是以《中國戲曲觀眾學》和《中國古代戲曲接受史》兩本書為主,簡要說明明宮中演劇情況。
朱元璋“好南曲”,欣賞《琵琶記》,曾說“《五經》、《四書》,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記》如山珍還錯,貴富家不可無。”
明武宗在正德十五年,到南京迎春,演劇作樂,命江寧徐霖、吳縣楊循吉為制樂曲。當時以吏部尚書直內閣的楊一清在鎮江私宅演出《西廂記》,娛樂武宗。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研究清代宮廷演劇的論文著作較多。趙山林在其書中表示,《長生殿》和《桃花扇》兩個戲都曾引起康熙帝的注意而引進宮廷,《桃花扇》定稿後,由於北京的王公士紳紛紛借抄,一時大有“洛陽紙貴”之譽。
清宮演戲的極盛時期是乾隆年間,詩人趙翼於以生動的筆觸描述了親眼所見乾隆中葉熱河行宮演出大戲的情況,所演劇目多是《西遊記》、《封神榜》等神怪故事。
從選本來看,大多演摺子戲而非全本戲。趙先生還對清宮廷演劇做一總結清代宮廷演出的劇種有一個變化的過程,早期多是昆弋兩腔,後期變為亂彈為主。
《故宮週刊》在整理著錄《昇平署劇本目錄》的同時,將《鼎峙春秋》、《御雪豹》等全本刊出。
《國劇畫報》曾於1932,1933年連載過梅蘭芳收藏的清宮廷戲曲人物畫,題為《昇平署扮相譜》。
1935年,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將其所藏的昇平署岔曲編印成一卷出版名為《昇平署岔曲一卷》。
1936年,該館又將其所藏的月令承應戲十六種編印成集,名為《昇平署月令承應戲一卷》,極大地方便了研究者。
1964年1月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古本戲曲叢刊九集》收錄了內府藏本《封神天榜》、《楚漢春秋》、《鼎峙春秋》、《昇平寶筏》、《勸善金科》、《盛世鴻圖》、《鐵旗陣》、《昭代簫韶》、《如意寶冊》、《忠義璇圖》等10種宮廷大戲。
《普天同慶》戲折、《昆弋腔雜戲目錄冊》和《裡外學生功課目錄》中記載了大量的宮廷備點的戲目。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