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需要說明,這部書的另一大特點是史料翔實,對明代戲曲評點文獻進行了細緻的梳理與挖掘。
另外,作者在最後附錄了《明代戲曲評點本目錄》與《明代戲曲評點本評語選輯》,具有獨立的史料價值,為學術界對明代戲曲評點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像是吳新雷的《明清劇壇評點之學的源流》中同樣首先追溯了評點學的淵源,認為最早應始於漢代的章句點刊,唐人繼承發展,至宋朝則又點又批。
而擴張到戲曲領域則出於明中葉李卓吾的推動,繼而對李及其後的評點家如湯顯祖、王思任、臧懋循、馮夢龍、金聖嘆等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客觀的評價,總結了各自的特色和不足,是對明清以來評點家進行的一次較完備的研究論述。
此外還有重點對某位評點家及其某一評點本進行分析評論的文章,比如華東師範大學的塗育珍所做《試論明代湯評本的戲曲評點特色》一文,是撫州市社科專案“湯顯祖戲曲評點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該文章首先分析了大量湯評本出現的原因。
既在於湯顯祖本人在戲曲界巨大的影響力有關,同時也是萬曆至明末戲曲評本得到迅速發展的一個體現。
繼而以基本可以肯定的《玉茗堂批評紅梅記》為主要考察物件,總結了湯評本的批評內容的特點,即反映湯顯祖的戲曲觀念與創作思想和對戲曲創作技藝的批評。
文章對湯評本特色的論述應該說是謹慎而又公允的。
復旦大學鄭菡的博士論文《李卓吾小說、戲曲評點研究》是對單獨的評點家研究的一部較有分量的作品。
文章主要針對“李卓吾”小說、戲曲評點進行論述,分析了“李卓吾現象”發生的文化語境,指出“李卓吾”小說、戲曲評點在中晚明的出現,“既受惠於當時小說、戲曲文字的豐富及其傳播的廣泛,也得益於那個時代特殊的文化政策和文化氛圍。”
與當時文人們在進行小說、戲曲評點時“自願”、“自尊”以及“忌諱”的心態有密切關係。
再加上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李卓吾”小說、戲曲評點都出現於李蟄身後、而李蟄著作又曾被焚燬過,所以對當今所能看到的“李卓吾”小說、戲曲評點本的真實性問題一直爭論不休。
對於戲曲評點作者重點論述了李卓吾《西廂記》評點,分別列出六種版本的評點本進行分析,且以對後來的評點影響最大的容與堂本為例,分析了其影響的表現。
同時對評點中的作偽現象持歷史的態度,認為這種現象從評點本身發展的角度來說也促進了評點在萬曆後的勃興,成為小說、戲曲理論史上無法逾越的一環。
在中間三章作者著重對“李卓吾”小說、戲曲評點的時尚意識、筆法理論和審美意趣分別展開了論述。
在對所有的“李卓吾”小說戲曲評點進行研究時作者注意到比起小說評點,戲曲評點的水平要更均衡,並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最後還歸納了“‘李評’世界中的評點符號”。全文對“李卓吾”小說、戲曲的評點做了全面、細緻的分析研究,包括其真偽問題、理論價值、產生的影響等等,雖然不是專門論述戲曲評點,但我們完全可以透過這篇作品瞭解到李卓吾戲曲評點相關問題的全貌。
還有上海師大李菁的碩士論文《晚明文人陳繼儒研究》第六章專門論述了陳繼儒對在姑且確認其真實性的基戲曲小說的評點。
第一節裡作者統計署名陳繼儒的評點本達15種,並礎上就其中的《六合春本》分析陳批本的的批評方法和視角,總結出陳繼儒的戲曲評點中呈現出的細微性、豐富性、多向性的特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以及對作品思想和藝術所作的多方位、多層面、多角度的揭示;同時也指出陳評本的缺點,即評點內容較多偏重結構和語言,缺少思想深度的批評等。
“較之於‘李評本’和‘湯評本’,他的評點存在簡陋空洞的毛病。”
可以說是對陳評本之特點的較全面、細緻的歸納總結。
除以上幾位評點家外,今人關注較多的還是金聖嘆及其評點的《西廂記》,其實自清代以來金聖嘆批改成書的《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就一直是人們研究的熱點。
因為這部書也是他主要文論思想的結晶,涉及文學創作、批評、鑑賞等多方面內容。
研究者從各個角度對金評西廂進行分析討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黃慧《西廂記金評的敘事理論研究》從敘事學角度對《西廂記》金評進行闡釋,李杏麗《論金評西廂的戲劇性》,從探討《金西廂》的底本出發,透過比堪金本與其底本的差異,研究金本所彰顯出的獨特的戲劇性。
這兩篇均為優秀的碩士論文,論證充分,材料詳實。
另外還有作者總結了《金評西廂》的總體特色及金聖嘆主要的戲曲理論,如江興佑《論金聖嘆批本西廂記》。
周書文《金聖嘆評點西廂記的戲劇藝術觀》,黃紅《金聖嘆評點中的接受美學思想初探———以金批水滸、西廂記為中心》等。
還有從評點體制的角度進行研究的,如姚穎《論金聖嘆加評本《西廂記》的藝術體制》,毛傑《金批《西廂記》的內在評點機制研究》。
另外從修辭、技法等角度進行研究的文章也不在少數,總體看來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呈現多角度、多元化的特徵,這無疑是學術界可喜的現象。
除此之外還有“場上——案頭”之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