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靈異小說 > 買宋 > 第408章 戲曲演繹

第408章 戲曲演繹 (第1/6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逆生行 綜影視炮灰黑蓮花逆襲攻略 天與暴君想要入贅 七零,穿成年代文中的極品親戚 寫作路人讀作萬人迷[快穿] 讀心後,瘋批暴君決定洗白 她漂亮又脆弱[快穿] 開局四零,手握星際商城帶飛祖國 撿到的小可憐是九尾狐妖 換嫁東宮,絕嗣太子輕點寵 易孕體質,七零長嫂兇又甜 覺醒異能穿末世,五個哥哥跪地痛哭 漫畫主角自救指南 開荒技術我最強,穿到星際放光芒 舔狗三十年,她攜千億家産回七零 死遁後才知,我是瘋批反派白月光 末日異種 第二次元遊 執戈元聖 狐妖小紅娘:從前有棵相思樹

當然,就像前面說的,除了經濟繁榮以外,在明清時期,文化也異常的繁榮,就好比戲曲行業,也是那個時候發展起來的,在這裡可以簡單的給大家談一談。

因為本文就是以戲曲的故事為引子由來的嘛,首先需要說明:“任何文學藝術作品在創作出來之後,都要進入傳播接受的過程,才能實現它的價值”,而中國戲曲同樣如此。

但需要說明,其實宋元以來尤其是明清時期的戲曲的接受活動還是可以說是非常複雜曲折的,對於戲曲傳播的影響和作用也不可簡單概括。

故一直以來就有非常多的學者熱心於對元明清時期的戲曲接受活動的研究,而恰好,作者菌也非常喜歡這一傳統文化,所以在此可以就這一問題給大家簡單的進行一下爬梳整理,並試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大家進行分析綜述,讓大家更加了解一下戲曲這一傳統文化,也算是弘揚國粹了吧。

首先是關於戲曲劇本閱讀的研究綜述。

眾所周知,戲曲歷來就被視為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而優秀的戲曲劇本往往因其深厚的文學性而具有相對獨立的觀賞價值。

所以我們對戲曲劇本的閱讀是戲曲接受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這一問題逐漸進入更多研究者的視野,像是有對不同身份的閱讀者的研究。

比如施旭升著的《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中,作者提到了戲曲劇本的讀者問題,他說“和以其他文學作品為物件的閱讀行為一樣,閱讀戲曲劇本要求讀者首先要具備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或者說是個讀書人。”

“在讀書識字成為一種文化權利和身份標誌的中國封建時代,閱讀也自然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行為。”

這就充分說明了文人士大夫是劇本閱讀的主體。

包括趙山林的《中國戲曲傳播接受史》一書分別論述了元、明、清時期文人對戲曲的接受情況,書中提及了明清時期戲曲評點的繁榮景象,如明萬曆後盛行的“李卓吾批評”、“徐文長批評”、“玉茗堂批評”、“陳眉公批評”。

此外還有清代的金聖嘆、毛西河的《西廂記》評點,毛聲山的《琵琶記》評點,吳儀一的《長生殿》評點,吳吳山的《牡丹亭》評點,孔尚任本人的《桃花扇》評點等。

而評點正是“文人對於傳統戲曲劇本閱讀最富民族特色的一種方式。”

在趙山林的另一部著作《中國戲曲觀眾學》中,作者指出士大夫對戲曲的接受是批評性的接受:“他們在對劇本和劇作者進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對劇本或表演的得失進行探討評論。”

“評論包括褒和貶兩個方面,但一般說來都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引起或加強整個社會對劇作者、劇本或表演者的注意。”

由此可見,士大夫也是劇本閱讀和評論者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參與活動對於戲曲的傳播和接受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當然,以上幾部專著並非以戲曲劇本讀者為主要研究物件的,以劇本讀者為研究物件的文章也並不多見,更多的是對其評點或著作進行評價分析。你

但近些年來,卻出現了一些以女性接受為研究物件的文章,要知道由於中國封建傳統禮教的存在,女性享有的教育權不平等且又少有社會閱歷,所以女性閱讀和評點活動相對滯後,留下的文字也寥寥可數,但卻也引起很多研究者的興趣。

比如福建師範大學劉奇玉教授的《明清女性戲曲批評群體初探》和《明清女性戲曲創作理論的詮釋與接受》兩篇文章均以古代戲曲序跋為例分別分析總結女性讀者在戲曲創作理論方面的成果,肯定了女性接受者對戲曲藝術的認識的同時也指出了她們作為特殊群體的侷限性。

謝雍君教授的《論明清戲曲女性情感教育的社會意義》則從情感教育的角度闡述女性觀眾和讀者戲曲接受的意義,認為意義在於激發女性的自覺意識、強化女性的自主意識和提升女性的主體意識,揭示了戲曲的社會功能在女性身上的體現。

對《牡丹亭》的接受尤其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注意,李祥林教授的《明清女性接受視野中的牡丹亭》從心理分析層面研究女性讀者的接受。

張筱梅教授的《論才女讀者群對牡丹亭的接受》將女性對《牡丹亭》的閱讀稱之為“捲入式閱讀”,即一種感性的、情緒化的閱讀體驗。

而董雁教授的《明清江南閨閣女性的《牡丹亭》接受》在分析女性閱讀接受的文化語境的基礎上指出女性閱讀是一種深度的生命體驗,是在一種想象性、替代性的滿足中找到情感的宣洩與慰藉。

以上幾篇對於女性讀者接受的研究體現了女性作為戲曲接受群體的獨特性和代表性,是接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

還有的話,就是對文人評點的研究了。

大家都知道,評點是閱讀接受的一種主要的方式,屬於引導式的閱讀。

戲曲評點由明嘉靖、萬曆年間的徐渭、李贄首開風氣,其後影響逐漸擴大,尤其明晚期出現了多種“李卓吾批評”“玉茗堂批評等”戲曲評點本,很多劇本經過文人士大夫的評點,精神主旨得以闡發,藝術精微得以剔抉。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今人對於戲曲評點的研究尚不夠充分,專著僅發現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研究》一部,該書從戲曲評點之興談起,記述了明代戲曲評點的版本形態和批評功能,並分析了明代三大署名系統各自的特點與得失,在第四、五章重點探究了明代戲曲評點的理論貢獻和批評價值。

該書理論架構可以分為兩大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總論,也就是從宏觀上對戲曲評點的版本形態、批評功能、理論貢獻、批評價值、歷史定位等作了論述。

第二個層次是個案分論,即按李卓吾評本、湯顯祖評本、陳繼儒評本等三大署名系統與《西廂記》、《琵琶記》、《牡丹亭》等三大名劇的評點為框架,對明代最主要的一些戲曲評點家與評點本作了考論。

這兩大層次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交叉,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一個有關明代戲曲評點問題的理論體系。

全書的研究視野開闊,作者研究的重點雖是明代的戲曲評點,但其視野卻並不侷限於明代,如對明代以前的文學評點對明代戲曲評點的影響以及明代前期無戲曲評點的原因作了探討,又對明代戲曲評點對清代戲曲評點的影響作了論述。

故書名雖為《明代戲曲評點研究》,而書中所論實包涵了整個古代戲曲評點。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 三國:開局鎮守國門十年 奸臣 執掌蒼生 機戰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