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除此之外,當時還有很多是其它兼有表演和展示性質的廣告。
像是晚清《成都通覽》中提到,捏面娃娃賣糖人、賣泥娃娃的小販,在擔架上插掛許多成品,起到了展示的作用,人們一看便明白所賣之物。
也就是小販在展示的同時,也一邊在進行捏面娃娃或是做糖人的表演,這樣一來很多人會聚集到小販的旁邊觀看錶演,感興趣的人還會跟著學手藝,而小孩子們則會搶著購買。
包括還有賣鞋花的不僅在攤上擺放花樣繁多的鞋花作為展示,而且還現場表演繡鞋花。
除此之外,小販表演或展示大多都是與吆喝和響器相結合的。
比如賣糖的小販主要有三種廣告方式:一是利用糖的造型來吸引兒童,如大件的糖叫“大觀樓”,用紫竹作架,把糖塗抹在上面,小件有糖官人、糖寶塔、糖龜兒多種花色。
二是鳴鑼唱賣,或者直介面頭唱賣,引人注意。
三是採用賭博方式來推銷轉輪盤,如果轉動紅色區域便能得到塊糖,如果沒轉到,便什麼也拿不到。
再比如,賣膏藥的打一把小傘,傘的每個角上都懸掛一串膏藥,口中還跟著吆喝;賣皮樑子的一手展示商品,一手拿著響器吹奏,以引起路人的注意;了。
還有沿街賣牛肉的擔著擔子,兩頭掛滿牛肉,用手作喇叭狀,大聲吆喝。
多種廣告形式的結合使得廣告資訊的傳達更加有效,聲畫結合的場景讓人對產品的記憶更加深刻。
而且需要說明,在明清時期,招貼廣告有了更多的發展,有的甚至與現代廣告很接近。
像是福建一帶氣候利於果木生長,再加上地狹人稠,所以果樹種植成為當地農業經濟中的重要專業。
同時由於荔枝生產規模大、產量也大,已成為商業性農產品,所以成熟時要貼出類似於“閩俗荔枝熟時,亦以紅箋書某處荔枝於某日開園”的“開園”廣告,公開出售。
且“提筐擔莒而來者,漚歌盈路”,其盛況可想而知。
另外,《都門雜詠》中有一段記載醫家廣告的文字:
“滿牆貼報博聲名,‘世代專門’寫得清。慫恿親朋送匾額,封條也掛御醫生。”
從這一小段文字可以看出,這家診所的醫生可算是一名出色的廣告人,他懂得“滿牆貼報”以造聲勢,博得大的聲名。
同時他也在廣告中訴求了其“世代專門”這一突出特徵。
而且他慫恿親朋好友為他送匾額,給人一種該診所很受歡迎的印象。
這樣,老百姓們會加強對該診所的信任,到他那裡看病求醫的人就多了。
《揚州畫舫錄》卷九記載,大東門書場四面圍座,中間放有書檯。
“門懸書招,上三字橫寫,為評話人姓名。下四字直寫,曰:開講書詞。”
這種在室內的小廣告,類似於現在的pop店內廣告,它有利於已經處於交易場所內的人在對商品有直觀認識後,有更深入的理性認識。
並且晚清時候的很多老字號已經有了公關意識,透過為老百姓辦實事而博得了老百姓的認可,直至今日都興盛不衰。
為了獲得社會輿論的讚譽,同仁堂十分重視開展各種公關活動,樹立樂善好施的企業文化形象。
例如每當京城會試期間,同仁堂總要嚮應考舉子贈送四季應時藥品,這些舉子考中後做了大官,自然會照顧同仁堂的買賣,或為同仁堂提供特權,或為同仁堂介紹主顧。
北京城裡許多王府把記帳本留在同仁堂,由同仁堂負責向府內供應中藥,到年底結帳。
每年冬天,同仁堂都要開辦粥廠,使那些飢寒交迫的貧民能夠勉強維持生活。
此外,同仁堂還要施捨棉衣給那些衣不遮體的窮人。
每年夏天同仁堂則向窮人發放一些治療預防中暑的藥。
同仁堂還利用北京每年挖城溝的機會,把同仁堂的大燈籠到處懸掛,既有利於行人,也給自己做了不花錢的廣告。
同仁堂舉辦的這些慈善活動,是從藥店經營的利潤中提取的,據說能佔到利潤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