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它又高又大,有利於來往行人從遠處看見,所以很容易引起人注意。
當時沖天招牌的廣告語可謂豐富多彩。
米糧店的招牌常寫“本號自雲南省大米行銷環球面粉”、“自磨粗細雜糧照行發兌一應俱全”。
中藥鋪的招牌常寫“本堂遵古泡製湯劑飲片誠修應症丸散膏丹?、?自採川廣雲貴生熟地道藥材零整批發”,在門匾兩旁分別掛上“瑤池瑞草”、“仙圃靈芝”或“調元氣”、“養太和”的橫匾。
香蠟鋪的招牌是“本號虔造諸品名香柏油神燭桂花豬胰一概俱全?,店門兩側掛有“沖霄漢”、“射鬥牛”的橫匾。
飯莊則標榜“本堂專應喜慶堂會包辦酒席隨意便酌應時小賣”,兩旁有“旨酒嘉餚”、“飛觴醉月”的橫匾。
茶葉鋪講究店內修飾得金碧輝煌,牆壁或廳柱上的題額對仗工整,如寫“龍團”、“鳳髓”,還有古代品茶名士“盧同”、“陸羽”橫匾。
煤鋪則在白牆上以“匠字”恆書“自運南山指房山)高塊”之類的招牌,門旁則寫“烏金墨玉”、“石火光恆”的匾。
據《北京工商史話》第二輯記載,清代都城北京的許多行業中,有一些商戶領有龍貼。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領有龍貼不僅可以壟斷一個行業,而且可以傳給後代,子孫共享。
因此龍貼也可算是一塊重要的招牌。
北京果子市上,有專營花生、栗子、西瓜、桃、杏仁等龍貼的店。
現在也有類似的“龍貼”,一些享有“國優”、“省優”、“部優”榮譽的商品能夠給人“買得放心,用得舒心”的感覺,受到人們的青睞。
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後中國廣告恢復初期,這種廣告形式用得非常多。
商家之所以如此重視招牌廣告,是認識到招牌是一種無形資產,它能給商家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
好的招牌,也就是現在說的好品牌,是同優質的商品聯絡在一起的,同顧客的認同度、信任度聯絡在一起。
因此,一些著名的招牌往往被人模仿或假冒。
據徐珂《清稗類鈔》記載,在北京城東安門內有賣靈寶如意丹的人,懸掛有“青囊一卷”的招牌在門前,定價合理適中,治病神效,所以人們都爭著來買這種丹藥。
但該店在受到大家歡迎的同時,也遭到了同行的爭相效仿,出現了與之類似的“清囊一卷”、“誠囊一卷”、“菁囊一卷”、“一卷”等等招牌。
一條街巷之中,就有數十家門面寬敞明亮的追隨店鋪。
儘管他們服務周到,而且先給丹藥後收錢,但丹藥質量低劣,假冒別人招牌也沒有太好的盈利。
像是清人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八“著名食肆”條中也記載:
“京師市肆扁匾)榜,標識百出。一家擅名,必有數家假借,希影響以竊之。有整合聯句者,曰‘立道堂誠意高香’,曰‘修德居細心堅燭’;曰‘冬季諷經’,曰‘秋爽來學’;曰‘堂’,曰‘學’;曰‘四世馬公道膏藥’,曰‘三代王麻子金針’;曰‘甘露齋祖傳狗皮膏’,曰‘香雪堂神效烏須藥’”等等。
由此看來,清代北京地區假冒著名招牌的現象非常普遍。
越是老字號,就越容易被別人冒名。
創辦於1651年的北京老字號“王麻子刀剪店”,由於所賣刀剪質量好,深受顧客的青睞,其牌子名揚天下,被許多刀剪鋪假冒,更可笑的是,冒牌者也會罵別人假冒。
1816年清嘉慶二十一年),這家刀剪店正式掛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
從此,以“三代王麻子”作為顯著商標,並在刀、剪上刻上“王麻子”
三字,成為刀剪業中的名牌貨,享有“南有張小泉,北有王麻子”的口碑。
以後,模仿的商家越來越多,出現了以“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老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為招牌的刀剪店。
但質量最好的,仍是開在宣外大街菜市口的“三代王麻子”。
李靜山《增補都門雜詠》“市廛門”中《王麻子》篇生動記載了店家假冒名牌作廣告宣傳的活動,如“刀店傳名本姓王,兩邊更有‘萬’同‘汪’;諸公拭目分明認,頭上三橫看莫慌。”
另外,他在《鑷子張》篇中也有類似的描述:“錘剪刀錐百錸鋼,打磨廠內貨精良;教人何處分真假,處處招牌鑷子張。”
這樣冒充名號的假冒招牌還有很多。
例如明朝末年在前門外鮮魚口街的楊小泉“黑猴帽店”也曾遭受過被冒名頂替掉的事情。
這些都說明招牌背後所隱藏的是一個商號的信譽。
清代招幌匾額形式多種多樣,據清末《燕市商標孴錄》統計,僅北京地區的匾額、牌幌樣式就有上千種,並分為一字、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六字式等幾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