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切面鋪的招幌有多種,有的用一羅圈糊上金紙或銀紙,下面垂一些紅燈花紙條。
羅圈象徵煮麵條的鍋,垂條則象徵麵條。
還有的用一塊寬約一尺多的木板,下垂二尺左右的紙條,紙條黃白兩色,白色表示賣切面,黃色表示賣雜麵綠豆麵軋條)。
最後是牌匾文字性的幌子。
例如,藥鋪門前懸掛匾額,北京同仁堂前即懸掛“樂家老藥鋪同仁堂”匾。
糕點鋪也叫做“餑餑鋪”)門前屋簷下,掛著一排紅漆金字的長條木牌,每塊長二尺,寬半尺,下墜有幌綢,每塊木牌正反兩面各寫著四個字:如“龍風喜餅”、“大小八件”、“芙蓉糕馬”、“重陽花糕”、“玉面蜂糕”、“中秋月餅”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明清時期,各店鋪一般都非常注重店名招牌,而且店鋪開張,必要大勢宣傳,《漢口竹枝詞》第六十三首記載:
“開張各店彩燈懸,鼓樂花筒到處喧。敬罷財神爭道喜,燈籠熱鬧五更天。”
尤其藥店,對店名格外考究。
《漢口竹枝詞》第三十四首記載:
“玻璃八盞夜燈明,藥店全憑鋪面精。市井也知‘仁者壽’,招牌一半借山名。”
這首詞的後兩句意思是:世人都知道《論語~雍也》中孔子所講的“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這段話,藥店老闆為了招攬顧客,用“山”作店名,寫在招牌上,表達“仁者樂山”、“仁者壽”的意思,標榜本店出售的藥品能藥到病除、延年益壽。
與此相反,也有的藥店店名很通俗,卻同樣收到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
如漢口後湖三元殿今漢口滿春路)一帶一家專賣草藥的藥店,其招牌為“一把抓”,生動形象、很生活化地將治病速愈的意思表達了出來,而且通俗易懂。
此外,有些著名的日用雜貨店、食品店、藥鋪都喜歡用創辦人的姓名作招牌,如羅天源帽、何雲錦鞋、洪太和絲絨、牛同興剪子、王恆豐菸袋、羅明德牛燭、馬公亮香貨、葉開泰丸藥、汪玉霞茶葉。
這些人名招牌標誌著店鋪歷史悠久,擁有上乘的商品質量。
當然,也有個別店鋪、廠家為了讓主顧便於識別它所生產或經營的商品,還立有所謂“商品標記”,俗稱以什麼為記。
例如,中馥樓煙鋪以“金鳳”為記,聞異軒香蠟鋪以“金驢”為記,寶瑞興京醬園以“大葫蘆”為記。
當時的商品標記都是形象化的立體模型,陳放於商店門口或櫃檯中央,但其商品本身倒不一定有這一標記。
明清招牌廣告開始將商店的招牌做成黑漆金字,或在豎招上寫明本店的經營範圍。
這種特殊的招牌,大都豎於櫃檯正中的盡頭,靠牆的一面,漆金牌子,黑漆底子上寫著四個泥金大字,用以表示其行業,名為“青龍牌”,又叫“站牌”。
幾乎每一行業的青龍牌都來源於與該行業有關的典故。
青龍牌除必須用典精準貼切外,字面還要典雅富麗,例如一些大銀號的青龍牌往往寫有“珠光寶氣”、“金碧輝煌”等字樣,帽子店往往用“冠冕堂皇”四字,綢緞店的青龍牌則多是“世掌絲綸”之類,藥店一般是“杏林春色”,酒店往往是“太白遺風”、“飛觴醉月”、“香溢壺觴”之類,等等。
很多商家在置備招幌之前,對消費者的心理也是有一定了解的。
像是明朝小說《生綃剪》第13回提到,杭州附近塘棲鎮上一家鐵鋪門前,“貼一張大字道:本店不打一概屠宰刀器。”
顧客一看到這張招貼,必然深信店主生性善良,慈悲為懷,不殺生,由他銷售的鐵器也肯定貨真價實。
這不失為商家善於利用顧客心理來做廣告的一個典型例證。
也有的店鋪請名人題寫匾額來宣傳自己。
還有《揚州畫舫錄》記載:
“揚州)名肆,如伍少西氈鋪匾額‘伍少西家’四字,為江寧楊紀軍名法者所書,戴春林香鋪”。
“而“戴春林家”四字,傳為董香光所書雲。”
請名家題寫匾額,無非是為了借名人在人們心目中的深刻印象,廣為宣傳店鋪。
而類似的這種請名人題寫匾額的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
同時,還有很多商鋪都用“沖天”招牌。
這樣的大招牌多是一些大鋪子使用,高過於房,寬有三尺,黑地金字,寫著所售貨物的名稱。
比如《燕京雜記》上說“招牌有高至三丈者”說的就是這種大型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