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由此可見,這種懸掛旗簾為幌的習俗,在明清的酒家已經相當普遍了,就連普通的小市鎮上的酒店,也往往掛個小酒幌,招徠顧客,並在上面寫有精心構思的廣告詞。
而且,從各個酒家的幌子形式、內容上,還可以區分出酒家的檔次和特色。
另外,像是《揚州畫舫錄》卷十三《橋西錄》也記載了江南地區的酒幌樣式,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上面記載說:
“閣外日揭簾,夜懸燈,簾以青白布數幅為之,下端裁為燕尾,上端夾板燈,上貼一酒字。”
還有像是當鋪曾經在當時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到處可見,是一種以物品作抵押發放高利貸的行業,收當的物品包括衣服、皮貨、被褥、首飾、古董、字畫、碑帖、金銀銅錫器具、傢俱等等。
而當物人如果在到期前贖當,則所押物品歸還原主,如果到期時無力或放棄贖當,所押物品就變成死當,當鋪將這些物品按市價出售給舊貨商、珠寶商,可以獲取豐厚的利潤。
例如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的薛家是皇商,他家在鼓樓西大街開了一家恆舒當。
薛蝌的未婚妻邢岫煙出身貧寒,一次因手頭拮据將一些衣物送進恆舒當,後來當票讓薛寶釵發現,才設法將衣物取回。
這一情節就反映了當時典當業的暴利本質。
而當鋪一個最明顯的標誌是房屋的牆壁上有一個特大的“當”字。
當鋪門前設有旗杆或牌坊,上面掛著幌子,鐵勾銅頭和木製大錢兩串,下面懸掛紅布飄帶。
每天開門,由更夫用幌杈挑起,掛在旗杆上。
關門前將幌子挑下來掛到門洞內房樑上所設的鐵環上。
位於北京城東安門內的裕通當因臨近皇城,不許設旗杆牌坊,他們在柵欄門楣上做了一塊銅質三面牌,牌面鑿有“雲頭”、“方勝”、“萬字不斷頭”等花樣,形狀像掛簷,叫做“雲牌”。
後部嵌在門楣上,再在雲牌簷角上掛兩個幌子。
有的當鋪大門外設有木柵欄,掛著字號牌匾,大門前面掛著一個像鵝脖子似的幌子,名叫“鈔鋪”,二門以內是店堂。
有的當鋪,只在門前兩側掛兩塊字號銅牌。
就是清朝時期連蒙館學堂)也用招牌做宣傳,比如《燕京雜記》記載:
京師蒙館外有招榜,大書一‘學’字,旁書‘秋爽來學’四小字。
來學必以秋爽,不知何義。友人對以‘冬季諷經’。
京師寺外必大書此四字,以此為對,亦甚有趣。
同樣,招兵時也會用招幌來作宣傳,如劇作《白兔記~投軍》記載:
“左右的,與我扯起招軍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買賣的,願投軍者,旗下報名。”
老北京店鋪除掛金字大匾、“沖天招牌”外,還要掛“幌子”,以標榜所經營的商品或業務,而且有的店鋪幌子設計得很有藝術感。
這些幌子都是千百年傳流下來的,有其固定形式,分析起來有下列四種:
首先是實物幌子,此類最多。
像是響器鋪出售鑼、鈸等樂器,所以它的店幌就將大小鈸鐃、小鑼等穿成串,下面繫上幌綢,懸掛在屋簷下。
鼓鋪,也是將各種大小鼓連綴一起,鼓面寫明字號,掛在店前幌杆上。
篩子鋪的幌子是在門前掛一大篩子,下墜幌綢。
木梳鋪的幌子是一個“十”字架,四個角各懸掛一串木梳,每串約五六把,下面墜上幌綢。
席鋪是在門前立一卷席筒,上面寫著字號。
最有趣的是豬尿胞鋪,賣生熟白油,豬下水等物,門前懸掛一串豬尿泡,看上去像白色的氫氣球。
此外還有模型幌子,像是有的店鋪不便把實物當幌子,便製成模型,擺放或懸掛在門前引人注意。
例如,胡琴鋪以賣胡琴、弦子、琵琶、月琴為主,其店幌是一琵琶形的木板,高約一尺多,中間寫著店鋪字號,旁邊注有“音樂老號”的字樣。
筆鋪用木頭製作一大筆頭,高約一二尺,放在門外高几之上。
鐘錶鋪門前掛一大木表,上面寫著“精修鐘錶”的字樣。
有的香蠟鋪用一蟠龍的大型“樣蠟”作幌子。
以及象徵性的幌子,也就是用某種東西代表或寓意著本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