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區的“響器”廣告也是花樣繁多,有敲打、吹奏、搖晃等形式,發出特殊的音響來吸引人注意。
這些“響器”都是些特殊的廣告道具,俗稱“貨聲”。
各行各業的小商販及手藝人都有自己的“貨聲”,而且各有各的韻律和音調。
推車賣醬油醋的,多以敲梆為標誌;鋦鍋鋦碗的,以傢什擔子上懸掛的銅盆銅碗搖盪擊撞的聲音為貨聲;磨剪子磨刀的或以口頭吆喝的“磨剪子來——嗆菜刀!”或以手搖“手串鐵板”俗稱“三片鐵”)作為貨聲;賣白麻糖的小販,在頸上懸吊一個裝有麻糖的盒子,左手拿著鐵片葉,右手拿著敲糖的小錘,敲擊作響,叮哨的聲音遠近都能聽到。
像是老北京城裡有一種“打小鼓的”,他們是收購舊貨的小販,用的響器是一種直徑像銀元大小的小鼓,用一根細藤條敲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打小鼓的”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夾包打硬鼓的,他們身穿長衫,夾個布包,專門到大宅院裡收購金銀首飾、各種寶石玉器、書畫古玩、細軟皮貨。
他們的主顧都是些破落潦倒的官宦富紳子弟,—時急著用錢,又要顧全臉面,不好意思把家裡的東西拿到曉市上去賣,於是就把“打鼓的”叫進內宅做交易。
由於這些人大都住在深宅大院裡,而小販用的硬鼓發出的聲音非常清脆,才能使深居內室的主顧聽到。
另一類打軟鼓的收購的是真正的廢品,他們身背大筐,收購一般居民的舊物品,像碎銅爛鐵、舊衣破鞋、廢舊書刊報紙、瓶罐玻璃等物品。
他們打的鼓的鼓心略大—些,發出的聲音也不如硬鼓那麼清脆,但住在小四合院內的主顧大都能聽到。
硬鼓和軟鼓發出的聲音有細微的區別,—聽就能辨明小販的種類。
據《杭俗遺風》記載,杭州的魚船多來自寧波等入海口,由於路遠天熱,魚都放在冰內凍著。
無論何時到達卸魚的碼頭,江邊都設有冰鮮行,那裡僱人肩挑大鑼,大鑼的一頭掛一盞大燈籠,寫有冰鮮行的字號。
如果有一隻船到站,便敲鑼兩下,兩隻到站則明清時期的廣告敲三下,通知各行販拿去販賣。
開始的時候白天鳴鑼是犯禁的,後來政策寬鬆了也就不分晝夜了。
每當鑼一響,人們便知道有多少魚船到站,這種廣告形式簡潔生動,既傳達了資訊,又便於人們接受。
總之,這些行業之所以要用響器作為廣告手段,其原因大概有兩種:一是一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販,需要整日不停地吆喝,為減少嗓音的疲勞而改用響器;二是某些特殊的經營行業,由於人們的傳統習慣、民間禁忌及價值觀的制約而採用響器。
當時北京的市商行業就有所謂“八不語”之說,就是說有八種行業不適於開口叫賣,這八行是:剃頭、行醫、鋦碗、修腳、劁豬、粘扇子、賣撣子。
更多的時候,是吆喝廣告與響器廣告結合起來。
比如賣酸梅湯的小販走街串巷,他們的吆喝有好幾種,一種是“涼嘞!酸了梅的湯,多加點桂花嘞,酸酸涼涼的好喝嘞,涼嘞啊!”另一種是:“又解渴,又帶涼,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弄碗嘗一嘗,一酸梅的湯兒來,另一個味兒來!”
在吆喝的同時,賣酸梅湯的小販還使用一種叫做“冰盞”的響器,是用黃銅做成的碟形碗,口徑一寸八分,高約一寸,兩隻一起使用。
敲打時以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托住碗底,用大姆指、食指夾住碗的上邊緣,不斷挑動上面的碗,敲擊下邊的碗,發出一種很有節奏的聲音:“叮叮叮嚓嚓,叮叮叮嚓嚓。”
商販的市聲廣告,其內容通常都帶有較大的鼓動性和誘惑性,多以突出其物美價廉為特色,其形式則多以節奏鮮明或帶有韻律感為特徵。
如賣水果的,要喊出水果的品種和產地,以突出其優質正宗和品質新鮮,如“樂陵小棗”、“泊鎮鴨梨”之類;另如賣估衣的,則專以突出其價廉和實用來吸引顧客的注意。
因此,市聲廣告中,具有明顯的商業競爭性質。
這種廣告形式之所以發展得最廣泛、最充分,原因主要有:
首先,這種廣告的成本最低,只要有一副好嗓子就行,一般的響器價格也不高。
其次,這是一種適用於行商小販的特殊銷售方式。
這些小販大都是走街串巷銷售,沒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
小販的主顧都住在四合院內,只有靠吆喝聲和響器聲來引起主顧的注意。
最後,市聲廣告的傳播範圍在當時的各種廣告媒介中應用比較廣泛,可以使更多的人聽見。
即便住在深宅大院裡的居民,也能清楚地聽到幾十米以外小販發出的貨聲,辨別所賣貨物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