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當無拘無束地談及菲律賓的時候,有如談及中華帝國的一個省那樣”。
這種盛況與江南市鎮有著密切的聯絡,出口的生絲、絲綢主要來源於太湖流域的絲綢業市鎮。
正如全漢升所說“中國國內蠶絲遍佈於各地,而以江蘇和浙江之間的太湖流域最重要”。
全漢升所說的生絲與絲綢的出口,“以江蘇和浙江之間的太湖流域最重要”,指的就是江南絲綢業市鎮集中的地區。
這些市鎮及其四鄉以出產優質生絲與絲綢而聞名於世,被稱為“湖絲”——湖州及太湖周邊出產的生絲的通稱,它的著名品牌——“輯裡絲”就是南潯鎮輯裡村為中心的地區生產的湖絲品牌,在國際市場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例如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在一份奏摺中說“外洋各國夷船到粵,販運出口貨物,均以絲貨為重,每年販運湖絲並綢緞等貨,自二十餘萬斤至三十二三萬不等,統計所買絲貨,一歲之中,價值七八十萬兩,或百餘萬兩,至少之年亦買價至三十餘萬兩之多。其貨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轉售外夷,載運回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就清楚的表明,在清朝官方指定的唯一貿易口岸廣州,出口商品以絲貨為主,而這些絲貨大多是來自太湖流域的湖絲與綢緞,每年的交易額在白銀數十萬兩至百餘萬兩上下,決不是一個小數字。
太湖流域湖絲與絲綢的出口歐洲,從17世紀70年代起,有了歷年的統計數字。
而據統計,1679,1833年的155年中,每年的出口量,從8擔上升到9920擔;從19世紀40年代中期起,每年出口量常在5萬擔以上。
到90年代初,出口量第一次突破10萬擔;20世紀20年代,出口量曾達到19萬擔的高峰;1845,1929年的85年中,仍然保持年增長率35的上升勢頭,其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到後來五口通商以後,湖絲不再輾轉至廣州出口,而是就近在上海出口,刺激了出口數量的猛增。
湖絲集散地南潯鎮的絲商到上海經營出口貿易者日漸增多,成為上海絲業巨頭,例如陳煦元,“僑滬數十年,為絲業領袖,能通譯西語,而出以篤誠,中西絲商倚為長城”。
資料表明,進入19世紀70年代,出現了湖絲的全盛時期,1890年以後的幾年中,年輸出量達10萬擔上下。
劉大鈞《吳興農村經濟》談到輯裡絲深受西人歡迎,外銷日趨增加的走勢時說“大約自1870年左右而後,至1920年後止,為時五十年,絲業貿易興暢,蠶桑區農民繁榮,乃造成湖州蠶桑事業之全盛時期”。
周德華《吳江絲綢志》也說,上海開埠後,上海成為主要輯裡絲出口市場,而輯裡絲主要來自湖州的南潯鎮與吳江的震澤鎮。
光緒六年(1880年)僅震澤鎮一地出口的輯裡絲就達5400餘擔,佔了全國生絲出口總量的十五分之一。
從上面簡要的中,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南絲綢業市鎮在全球化貿易中所具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
棉布業市鎮的棉布出口也是如此。
同時早在晚明時期,中國棉布已經暢銷海外,16世紀後期有了記載。
17世紀初,被稱為cangas的中國棉布,由澳門向望加錫和交趾支那出口。
與此同時,中國棉布由澳門運往日本長崎。<ka的中國棉布在對俄出口商品中佔據首位。
18世紀30年代,中國棉布首次由英國東印度公司運銷英國,以後幾乎遍及歐洲國家及北美大陸。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