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正德《松江府志》卷四風俗說“俗務紡織,他技不多。而精線綾、三梭布、漆紗方巾、剪絨毯,皆天下第一??要之,吾鄉所出,皆出於實用,如綾布二物,衣被天下,雖蘇杭不及也”。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棉紡織品都是農家手工織機上生產出來的,也就是說是鄉村工業的產品。
而紡紗織布業帶動了市鎮的染布業、踹布業,更加具有鄉村工業的特色。
紡紗織布的收入,明顯超過種植業。
乾隆時上海縣人褚華在《木棉譜》中說,“以一手搖輪,一手拽棉條而成一縷,小兒女用以消夜而已”,如果紡紗出賣,“夜以繼日,得斤許即可餬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未成年的女孩,每天紡紗,即可“餬口”。
如果織布,收入更高,像是咸豐《紫堤村志》說“貧民竭一日之力(織布),贍八口而有餘”。
這與英國的情況有所不同。彭慕蘭說“戴維萊文(davidevine)對英格蘭農村紡織業的研究說明一個農村紡織工人的收入不能養活一個家庭”。
松江府及其周邊地區棉布業市鎮生產的棉布,是僅次於絲綢的出口品,在西方世界風靡一時。
以嘉定、寶山一帶生產的“紫花布”(用紫色棉花紡織成紫色棉布),做成長褲,流行於19世紀法國市民中間。
並且在雨果的小說中有所反映,被稱為“tibrary。
這種紫花布褲子,也是19世紀30年代英國紳士的時髦服裝,如今還作為文物儲存在大英博物館中。
可見當時江南市鎮出口的棉布品質是上乘的,19世紀30年代的西方人稱它“在色澤上和質地上仍然優於英國製品”。
它價廉物美,英國東印度公司收購中國棉布,每匹價格不過白銀34兩,英國棉布根本無法與之競爭。
從18世紀80年代起,英國商人就企圖開闢英國鄉村生產的棉布在中國的市場,然而都賣不出去,原因是價格大大高於中國棉布,又不合中國服式之用。
這就表明,在歐洲工業革命發生之前,歐洲國家和中國一樣處在手工業階段,或者說是早期工業化階段,中國江南市鎮勞動密集型的手工棉紡織業,以其工藝的精良,使得歐洲國家的手工棉紡織業相形見絀。
還有就是“早期工業化”與全球化貿易。
在江南市鎮的“早期工業化”所帶來的優質生絲、絲綢、棉布,不僅暢銷國內市場,而且出口海外,使人們看到了初露端倪的“外向型”經濟。
葡萄牙人以澳門為中心的果阿(印度)、里斯本(葡萄牙)航線,長崎(日本)航線,馬尼拉(菲律賓)航線,把生絲、絲綢、棉布、瓷器等中國商品運往各國。<aniagaeon)則把從福建月港等地運來的中國商品,銷到美洲墨西哥、秘魯、巴拿馬、智利。
後起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把中國商品捲入規模更大的全球化貿易之中。
這是中國前所未有的歷史大變局,是漢唐時代的陸上絲綢之路,或宋元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所無法比擬的。<andbraude)對此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16世紀“各種協力促成的運動”是西班牙前往美洲。
從貿易角度看,馬尼拉大帆船代表著一條特殊的流通路線。
美洲白銀1572年開始一次新的分流,馬尼拉大帆船橫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同菲律賓的馬尼拉連線起來,運來的白銀用於收集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印度的高階棉布以及寶石、珍珠等物。
他認為,這種遠端貿易對中國東南沿海經濟發展起到巨大。
從事對外貿易的中國商人,在1638年日本實行閉關鎖國後,同荷蘭商人一樣,甚至比荷蘭商人更加有效地參加日本列島的絲綢與白銀的貿易;他們在馬尼拉接收大帆船從阿卡普爾科運來的白銀;中國始終派人出外經商,中國的工匠、商人和貨物深入到南洋群島每個角落。
因此一本有關馬尼拉大帆船的專著說“中國往往是大帆船貿易貨物的主要來源,就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廣大地區)的人民來說,大帆船就是中國船,馬尼拉就是中國與墨西哥之間的轉運站,作為大帆船貿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國絲貨,都以它為集散地而橫渡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