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市鎮人煙稠密,街道繁盛,市場繁榮,手工業,商業都很發達,而且為各地商賈所集,進行大宗交易。
這些市鎮的形成以及繁榮,是江南商品經濟發達的重要標誌。
例如蘇州元和縣的唯亭鎮離城三十里,地處婁江上,為太倉,崑山,松江,崇明之要道。
自明季以後至清道光年間,“人煙稠密,比屋萬家。”可見是一個手工業發達的工商業巨鎮。
這裡有紡織,織布,毛毯,染作,切紙,織作等手工業。
而且鎮上每天有許多等待僱傭的工匠。
由於棉布業發達,有許多商人到這裡來“坐床收布”。眾多江南市鎮的交易都有日市,早市,晚市和夜市之分,樣式繁多,是它的又一特點。
另外江南市鎮的交易情況與時間,除“日中為市”外,國各地生產,生活習俗的不同,還有早市,晚市,夜市等,其中早市也較普遍。
如嘉定縣的“棉布,蒲溪,竹器”等交易,“以黎明或清晨為市。
其意謂早市早回,既充一日之用,不妨一日之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章練塘“鎮東新街至轎子灣,街道摩肩,繁盛為一鎮之冠”。
江陰縣的華墅鎮,市東西相距三里,南北二里,“邑中紙鎮之大者稱華墅,青陽。列肆繁盛,百貨皆備,瀕江各鄉貿布者,向以午夜率明燈列市,今則改易鎮西南。”
蘇州的安亭鎮,居民以南北兩橋為市,“黎明而集,日中而散”,“自早至日中,澀沓相競,市聲沸水面”。
盛澤是個繁榮的大鎮,“四方大賈輦金而至無虛日,每日中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江南市鎮的出現,興起於宋元而發展於明清。
特別是明中葉以後及清朝康熙以來,市鎮的分佈已遍及江南各地,並湧現出一批工商業繁盛的市鎮。
這些市鎮的發展與繁榮,標誌著江南商品經濟的發達,也是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特點。
這些大小市鎮,分佈江南各地,與農村往往有著密切的聯絡,是農副產品,手工業品及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換市場。
其流通範圍大都在本地,縣三間的鄰近地區。
市鎮的出現,成為封建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封建社會後期市鎮的發展應該說封建建立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的,特別是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的。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市鎮的發展水平幾乎是衡量一個社會商品生產和商品發展的標誌之一。
與廣大農村聯絡的紐帶,區域關係是透過城市,特別是透過市鎮深入農村農民生活的,並促進農村中商品生產的發展,推動自然經濟的逐步分解的,這種互相推進的經濟運動就是封建社會後期母體孕育著資本主義萌芽的過程。
所以現在我們才說它們在明清曾經是充滿活力的工商業中心,一度引領時代潮流,帶動變革。
就像上面說的,它們給傳統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可以說是早期的工業化。
像是有絲織業、棉織業為代表的早期工業化,生絲、絲綢、棉布出口驅動的外向型經濟所帶來的鉅額白銀資本,江南市鎮僱傭工人群體與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地權分散化趨勢與田面權、田底權的分離。
從而顯示社會轉型過程中,江南市鎮在城市化、近代化程序中的地位。
一提起“早期工業化”,人們習慣性的理解,就是歐洲工業革命之後工業化的初期階段。
殊不知,它是指“工業化之前的工業化”,亦即工業革命之前的工業化,也就是鄉村的工業化。
西方學者對此早有判斷,他們指出,在中世紀早期,大部分工業品生產在,在中世紀接近尾聲時,農村的工業生產再次興旺起來。
要知道直到15世紀前後,西歐各國才形成一種工業鄉村化與鄉村工業化趨勢。
西方學者把它定義為“原工業化”、“原始工業化”,或“工業化之前的工業化”。
英國是其中的佼佼者,鄉村工業的勃興是16,18世紀英國社會經濟過程中最為顯著的時代特徵。
促使鄉村工業化——早期工業化出現的因素很多,例如農業生產的增長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必需的糧食保障,也為工業品提供了需求空間;剩餘勞動力滿足了鄉村工業對勞動力的需求等。
這種歷史現象也出現在李伯重的著作《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年)》,就是研究明後期到清前期江南的早期工業化,而並非洋務運動中的早期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