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上面說的,除了第一個好除外,第二個好處是使農民日益被捲進了商品經濟中,對市鎮的依賴大為增加。
他們手中的絲、棉以及加工成的綢、絹、棉布交換價值的實現,離不開市鎮。
像是“夾河而市”是江南市鎮有許多共同的特點,也才造就了這些地區的商業非常繁榮。
這是由於江南水鄉的地理環境,河道縱橫,內河行船是江南交通運輸的重要手段,因此絕大多數市鎮都是“夾河而市”在河道暢通的地方,市廛都在河道的兩邊與跨河橋畔,形成為江南水鄉市鎮。
吳江的同裡,平望,湖州的南潯,都是著名的水鄉市鎮。
南潯在南京時立為鎮,但明正德時居民還不算很多,至明末興盛起來,據明末潘爾夔《潯溪文獻》載:“市廛雲屯櫛比,周遭四訖自東柵至西柵三里而遙”。
到清乾隆時這裡已是:“煙火萬家,商家雲集。”的巨鎮。
包括明清詩文中對這個水鄉市鎮的市容有許多的描繪,如:“南潯賈客舟中市,西寨人家水上耕。”
“東西水柵市聲喧,小鎮千家把水圓。”
又如鮑珍的南潯小泊詩:“水市千家聚,商漁自結鄰,長廊連蔀屋,斥堠據通津。”
在江南運河沿線,自宋元以來即形成了一批市鎮,如丹徒、呂域、諫壁,橫林、望亭、嚴望等等。
也正是由於交通運輸的方便,才導致一些繁榮的商業巨鎮,大都分佈在運河沿線或附近。
還有就是從江南市鎮的發展情況來看,大多分佈在農業,手工業比較發達和經濟作物地區。
市鎮發展較快的松江,嘉定,太倉一帶,是棉花的產地,棉紡織業發達,又靠近沿海和於海上貿易,是商品經濟發達的地區。
這裡明清以來興起的許多市鎮,都與棉紡織業發生密切聯絡。
南翔,充王鎮等地都是棉布業發達的市鎮。
其中南翔鎮“布商輳集,富甲諸鎮。”松江府“鄉村紡織,尤尚精敏,農暇之時,所出布匹,日以萬計,以促助耕。”
大量的布匹成為市鎮交易的重要商品。
奉賢縣的莊家行“居民繁綢,布縷充斥。”華亭縣的拓林“為海人輻輳之處。”
葉謝:“居民稠密,商賈輻輳。”
因此蘇州,湖州的一些市鎮則與絲織業發生密切的聯絡。
如南潯是湖絲的著名產地,吳江的盛澤,黃溪都以絲織品著稱全國。
還有就是在江南市鎮發展中,出現了一些帶有行業性的特點的市鎮。
這些市鎮有的以經營手工業為主;有的以某種行業著稱;有的是農村產品的交易市場或產地等等。
吳江的屯村市自明代以來為制鐵業發達的市鎮,嘉靖時,“居民數百家,鐵工過半”。
明代以來為制鐵業仍很發達,其產品有農器,廚器,兵器。
方誌說:“諸類物產皆通邑所有,唯鐵工則本村所獨有,故諸鐵器亦惟此地為多。”
檀邱市亦:“多以鐵冶為業。”常州宜興的張渚,裡也是冶鐵業發達的地方。蘇州長洲縣的陸墓鎮,“居民多造窯及織汗巾為業。”
吳江的同裡,既是大米的市場,又是造船的地方。
蘇州的楓橋和平望都是運河線上的商業市鎮。
常州宜興的張渚鎮是茶葉的產地。
元時設有茶園領所以掌茶稅,明朝也設有批驗茶引所,清初這裡也是“商旅駢集”的地方。
這些帶有行業性特點的市鎮的形式,反映著社會分工的不斷擴大,也是明清以南市鎮發展的重要標誌。
工商業巨鎮的出現,是明清江南市鎮發展的重要特點。
隨著市鎮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達,明中葉以後,在經濟作物和水陸交通發達的地區。
先後出現了一批著名的工商業巨鎮。
如蘇州的盛澤,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湖州的南潯,烏鎮,以及嘉興的王江涇,濮院鎮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