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者劉石吉做過統計,就以蘇州府為例:在明初只有30個市,到正德時已經增加到45個市鎮了,到清乾隆時增加到100個市鎮,光緒時達到206個。
其它府的市鎮也基本上都是這樣呈增長趨勢。
從明代前期開始,經明中後期到清前中期,江南諸多市鎮都先後增長了數十戶乃至數千戶,其人口數量並在明中後期及前中期形成了兩個增長的高峰,從而形成了一些千戶左右以至萬戶左右的特大市鎮。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許多的市在明清時由市上升為了鎮。
像清代松江府的吳家橋市、陸家浜市後來升為了鎮。
首先,生產力的發展是市鎮興盛的根本原因。明清江南市鎮如此興盛其根本原因同樣也是由於這個地方的生產力有了長足的發展,使得社會分工更加專業、細緻和商品經濟更加活躍。
江南市鎮是在農家經營商品化、農業經濟商業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市鎮的興盛與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一方面,江南地區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使得本地區成為商品外銷點而發展成為市鎮。糧食,絲織業、棉紡織)另一方面,遠地的農業、手工業發展,其產品需要遠距離運銷,使得交通匯點成為市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次,良好的交通條件是江南市鎮形成、發展的必要條件。甚至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地區,單憑良好的交通條件地理環境)也可以發展成為繁華的市鎮。
在封建社會交通工具不發達的情況下,水路是最方便、最經濟的運輸方式,所以商都重水路。
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河流縱橫交錯,大大小小的河流,猶如人的血管,靠著它輸送血液,保證營養供給。
明清江南的商品經濟很活躍,加之社會分工更專業,商品的轉運很頻繁,而商品的輸入和輸出都離不開河網水路,所以在河流的兩岸就形成了市鎮並發展、繁榮。
江南市鎮它往往位於河網平原的某一區域中心或樞紐點上,鎮環四流,河流橫貫鎮市,商店、民居多傍水而立,因水成衢,因水成市。
市河內農船穿梭往來,直通鎮區。
第三,在明代,蘇松杭嘉湖地區的兩大經濟作物——蠶桑和草棉的種植,也對江南市鎮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由於人口和重賦的壓力,以及勞動技術、生產經驗優勢的推動,商品性經濟作物的種植在該地區發展迅猛。
而且蘇松地區草棉的種植到明代迅速推廣,特別在許多不宜種植糧食作物的地區如嘉定縣、青浦縣和後來的南匯、川沙)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杭湖地區由於嫁接桑由採葉法改成剪株法,並育成了葉質好、產量高的拳桑,絲的質量與產量大幅度提高。
許多地區“鄉間隙地,無不栽桑”,“尺寸之地,必樹之以桑”。
蠶桑生產具有的技術優勢,促使絲織業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絲”與“棉”闖入鄉村的經濟生活,從兩方面推動了明清江南市鎮的發展:一是四鄉農民因副業比重增大,消費購買能力也相應隨之提高。
正如明王士性所說:“浙十一郡,惟湖最富??湖多一蠶,是每年兩有秋也。”
唐甄在《潛書》中亦說:“吳南諸鄉,歲有百十萬之益。是以雖賦重困窮,民未至於空虛。室廬舟楫之繁庶,勝於他所,此蠶之厚利也”。
二是使農民日益被捲進了商品經濟中,對市鎮的依賴大為增加。
他們手中的絲、棉以及加工成的綢、絹、棉布交換價值的實現,離不開市鎮。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