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是一部全面系統總結歷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巨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書中的精彩記述,無一不是作者運用數量、比重等數學、物理學方法親自“窮究實驗”的結果,並由此把勞動者生產實踐中積累的經驗,總結上升到理論概括層面。
作為反映近代工業因素萌動時期工農業生產技術的科技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不但在中國科技史上前所未見,樹立了光輝的里程碑,而且在世界科技從古代中世紀傳統向近代科技轉變的潮流中也居於前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集大成之作的出現,是科學家們長期不懈的理論與實踐的積累,是幾千年中華文化傳承的結果。
它們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並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同時隨著東西方之間的初步交往,西方的文化科技知識也滲透進來。
可見,文化的進步是在不斷的繼承與發展、吸納與融合中前進的。
到了明末清初之際,歐西天主教士的東來,其最大的貢獻,是將西方文化傳人中國。
以前宋元時歐西文化的東傳,常是間接的、片段的、模糊不清的。
唯明末清初的歐西傳教士則是將西方的學術著作迢繹為中文,具體的介紹到中國來,許多事物理論,為當時中國人聞所未聞。
和利瑪竇著有西字奇蹟一書,系用拉丁拼音注讀漢字。
其後又有金尼合(trigautnias)著西儒耳目資一書,也是講拉丁文拼音與注音的,其條理比西字奇蹟更為完密,此為西人介紹拉丁文的最早著作。
當時中國學人多受其影響,方以智之作通雅,即曾引述該書。
荷蘭人佔據臺灣,曾設學校,教授當地人學習拉丁文。
當時士人的應用檔案,都採用拉丁文,朋人稱為「紅毛字」。
所以在明末清初,已有許多人懂得拉丁文。
包括天文曆法都有了極大的發展,明清之際的西方傳教士,對於中國最大的貢獻是天文學和曆法。
先是在萬曆三十八年,因為日蝕不驗,發現舊曆的錯誤,就有李之藻與五官正周子愚等上疏。
請採用西洋曆法,以改良舊曆,並推舉龐迪我、龍華民、熊三拔等西洋教士。
朝廷未及採納,而發生了南京反教風潮,而有禁止耶教、驅逐教土之令。
後來延至天啟、崇禎年間,再發生日蝕的錯誤,舊大統歷與回回曆都不驗。
明思宗便接受徐光啟的建議,成立歷局,以光啟為監督,主持修訂新曆法。
即以崇禎原年戊辰為新曆元年,名之曰崇禎歷。
並起用李之藻,徵聘教士龍華民、鄧玉函、羅雅各布、湯若望等。開局之後,徐光啟便偕同李之藻、龍華民等,先從事譯書研究與觀察的工作。
第二年李之藻病故,崇禎六年徐光啟也去世。
當光啟病篤時,舉薦當時通曉西學的前陝西按察使李天經繼續主持歷局之事。
後至崇禎七年,成曆書一百卷,共分十一部,名曰崇禎曆書,又名西洋新法曆書。
崇禎六年又議訂曆法條議二十六則,曆法雖成而明亡,竟未及施行。
後來清兵入關,即採用西洋教士所研訂的新曆法,並用湯若望為欽天監。
繼湯後又用南懷仁為欽天監。
當然,介紹西方天文曆法的譯述,重要的著作有利瑪竇與李之藻合著的乾坤體義、渾蓋通憲圖說,有徐光啟與諸教士共同譯述的日躔歷指、測天約說、測量全義、恆星曆指、月離歷指、交食歷指,與李天經所著的歷元等書。
有清初西洋教士共同編譯的新法表異(湯若望作)、曆法西傳、康熙永年曆法、曆象考全書、儀象考成等書。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