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靈異小說 > 買宋 > 第384章 公卿士大夫

第384章 公卿士大夫 (第2/4頁)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末日刁民 危機指引 體壇大亨 火影之妖魔角都 詭蝕嬰 海賊王之神秘巨星 末日之無上王座 天生中二病 如夢隨風渺然去 全職高手之未末此若 逆生行 綜影視炮灰黑蓮花逆襲攻略 天與暴君想要入贅 七零,穿成年代文中的極品親戚 寫作路人讀作萬人迷[快穿] 讀心後,瘋批暴君決定洗白 她漂亮又脆弱[快穿] 開局四零,手握星際商城帶飛祖國 撿到的小可憐是九尾狐妖 換嫁東宮,絕嗣太子輕點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也正說明,繼承問題的關係是何等重大,在當時的政治生活中佔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從長遠來說,嫡長繼承製作為一種比較固定的有一定繼位條件和順序的制度,對於穩定最高統治層的內部關係是有利的。

但是另一方面,這一套制度,又難以避免當時國與國間、國內各派政治力量和王室內部權力角逐的衝擊。

由此註定了這一重要制度從建立到確立,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的迭經反覆的艱難過程。

還有就是後宮和宦官制度。

也正是由於長嫡長繼承製的建立,促使後宮的嫡庶妃嬪制度也日趨嚴格。

像是春秋時期,列國國君雖不能如天子之制而設立后妃,但像齊襄公那樣“唯女是崇,九妃六嬪,陳妾數百”的國君也比比皆是。

到了春秋後期,各國國君相繼稱王,均按王的規制設立後宮,後和妃嬪的差別明顯起來,嫡庶關係完全確立。

後宮制度作為君主專制的附屬制度,對當時的政治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有時竟造成禍患,形成政治動亂。

例如,在春秋初期,鄭莊公的母親武姜與小兒子叔段裡應外合,想讓叔段取莊公之位以代之,事情不果,叔段逃亡,武姜被囚;後莊公掘地見母,產生了有名的“黃泉見母”的典故。

自此以後,其他各國也或多或少地發生過與後宮有關的動亂,較著名的有齊桓公寵幸衛共姬引起的內亂,晉獻公寵幸驪姬而引起的內亂,宋襄夫人易主引起的內亂,秦昭宣王后專政擅權引起的內亂。

這些后妃與外家諸侯、權臣、宦官相勾結,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政治勢力。

這在當時引起了一些國君和大臣們的警覺。

例如,範睢曾以“聞秦之有太后、穰侯、涇陽、華陽,不聞其有王”的警語勸說秦王收回應有的權力。

宦官是設在宮苑之內的,為王、侯及后妃、夫人們生活服務的官員的總稱,由閹割的男人、未成年的貴族子弟及家內奴隸充當,分別稱為宮正、宮伯、內宰、閽人、寺人、內小臣、內豎、閹官等,這在西周時就已經形成一定的制度。

隨著專制制度的不斷完善,宦官作為君主的親近之人,逐漸參與朝廷的政務,像是《詩小雅巷伯》就反映了西周末年宦官的一些情況。

的確,在春秋戰國時期,宦官利用接近列國國君、諸卿、后妃、夫人的特殊身份,奔走趨使於諸侯王、重臣、后妃、夫人之間,或侍枕蓆,或阿媚取寵,或參與政事,假借君主的名義,外結權臣,內結后妃,弄權作惡,甚至廢立君主,誅殺太子,屠戮大臣,在諸侯國中造成很大的禍害。

其中較為有名的事例如齊桓公晚年,有個雍巫,又名易牙,善於烹調,得寺人貂引見給桓公做菜,易牙將自己的兒子烹煮給桓公吃,因此得寵,寺人貂即豎刁,以厚獻和自宮得以接近桓公得寵。

這兩個人在齊桓公六位妃嬪中,選定長衛姬,攛掇桓公立衛姬之子無詭(一為虧)為太子,桓公病,這二人和衛姬相與作亂,塞宮門,築高牆,斷交通,假桓公旨意,發號施令,殺戮群臣,桓公飢渴而死,卻無人理睬。

此後,桓公另外五個妃嬪之子,又“各樹黨爭立”,齊國從此衰弱。

再如,晉獻公時,驪姬亂政,“盡殺群公子”,宦官奉命率兵追殺重耳(即晉文公),“重耳逾垣,宦者逐斬其衣祛”,更有甚者,秦莊襄王妃專擅後宮。

淫亂不止,與相國呂不韋通姦,呂不韋又以嫪毒“詐腐”,“拔其鬚眉為宦者,遂以侍太后”,後被封為長信侯,參與國事,使“事無小大皆決於毒”,後嫪毒“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舍人”,密策政變,被秦王政發覺,發兵反擊,雙方大戰於咸陽,才將此動亂平息。

這是先秦宦官勢力發展的頂峰,說明宦官在當時已經成為依附於專制君主但又力圖左右局勢的特殊勢力。

包括列國行政體制的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適應對外戰爭和穩定國內局勢的需要,先後在不同程度上對本國現行的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和變革。

由於列國國情不同,調整和變革的深度、廣度以及時間的早晚也不一樣,但總的發展趨勢是相同的,都是向官僚行政體制發展。

像是以宗法血緣關係為基礎的世卿制的逐步瓦解。

因為春秋時期,王室、諸侯、卿、大夫之間的激烈鬥爭,使君臣之間以宗法關係構成的約束關係發生動搖。

諸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君之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等等新的君道和君臣關係的理論觀點逐步出現,並受到重視。

這些觀點認為,為君主的不但要憑血統,也應具有一定的治國用人才能;為輔佐大臣的世卿,也應受到德、功、能等的檢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這新舊交替之時,公室、卿大夫、士相繼主持政務,則充分說明以宗法血緣為基礎的世卿制必然趨向瓦解。

西周的宗法制是以天子為天下大宗,所以稱為“宗周”,王位由嫡長子世襲,王的眾子則封為諸侯,為王國的小宗。

諸侯在其國為大宗,世子世襲,諸侯的眾子則封為卿大夫,為侯國的小宗。

卿大夫在自己的封邑為大宗,嫡長子世襲,卿大夫的眾子則被封為士,為卿大夫的小宗。

異姓諸侯也同樣實行此制。與王侯同姓的為公族,異姓的為卿族;他們世代相傳為大宗,又稱為“世族”。

這些世族憑藉其優越的地位,在王侯國內世代為官,即所謂的“世卿”制度。

王室衰微,諸侯興起,與此同時,諸侯國的卿大夫勢力也相對膨脹,他們在列國君主身邊贊襄政務,在戰爭中借功邀賞,土地和實力不斷擴大,往往取得決策者的地位,置君主於不顧,甚至驅君、殺君,廢立君主。

據《左傳》載,成公十八年,晉國欒書、中行偃弒晉厲公;襄公二十五年,衛國孫林父、寧殖逐衛獻公;襄公二十五年,齊國崔杼弒齊莊公;昭公二十五年,魯國季孫如意逐魯昭公;哀公十四年,陳國桓弒陳簡公,出現了“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的局面。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 維京梟雄 北宋紈絝:開局狗頭鍘,包大人饒命 蜀師 甜瘋!冷冰冰的九皇叔他晚上超會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