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4路與河東路經略安撫司,並非平級關係,它們均隸屬於後者,故一般仍目河東為1路。
河北地區設定安撫使,保州雲翼卒與貝州王則發動兵變是其動因。
慶曆四年八月戊戌,保州雲翼卒殺官吏據城叛,5日後,宋即任命“知制誥田況為龍圖閣直學士知成德軍,充真定府定州路安撫使”,組織軍隊,進行圍剿。
但這次派出的安撫使屬1項臨時性的差遣,九月,兵變被鎮壓下去後,十一月,田況即調任秦州,其後任亦未見兼任安撫使。
宋朝政府不在鎮、定兩州常設安撫使,可能是出於通盤考慮,五年七月戊子,宋任命“知大名府程琳兼河北安撫使”,總領河北4路兵民之政。
從此,安撫使制度在河北確立。慶曆七年十一月,貝州士卒王則發動兵變,八年閏正月平定。
出於增加防務、鞏固封建政權的考慮,宋於是年四月辛卯,分“置河北四路安撫使,命知大名真定府、瀛定州者領之”,以“北京、澶懷衛德博濱棣州、通利保順軍合為大名府路,瀛莫雄霸恩冀滄州、永靜乾寧保定信安軍合為高陽關路,鎮邢洺相趙磁州合為真定府路,定保深邢州、北平廣信安肅順安永寧軍合為定州路”。
其中大名府路安撫使則由河北安撫使、知大名府兼任。
此後,河北安撫使時置時否,直至熙寧三年,韓琦辭免始廢。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名府所轄州軍中,有河北西路的懷、衛2州和通利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因此,大名府路、高陽關路並不等同於河北東路。
這可能是大名府作為北宋王朝的北大門,地位特別重要,而懷、衛2州富庶,通利軍則位於御河南端,是中原通往河北地區的交通樞紐,故將此3州軍劃歸大名府路。
因而,在河北地區,帥司路和漕司路呈現出犬牙交錯的形態。
京東地區安撫使的設定,在仁宗朝,始於慶曆二年三月。
時宋在與西夏的作戰中,屢戰屢僨,契丹乘宋之危,進行軍事訛詐,在幽州集結軍隊,聲言入侵,故宋於是月“庚午,命知青州陳執中兼京東路安撫使”。
不久,又於五月庚申,再作調整,“置京東兩路安撫使,以知青州陳執中兼青、淄、濰等州安撫使,知鄆州張觀兼鄆、齊、濮等州安撫使,併兼提舉兵馬巡檢盜賊事”。
這次設定,延至慶曆五年十一月乙未。時“以邊事寧息,盜賊衰止”,並罷兩路安撫使。
但是,事隔不久,又於七年五月壬午重新設定。
從此以後,知青州、鄆州事兼京東東、西兩路安撫使成為永制。京東兩路是如何劃分的,史未明言,但應與熙寧七年所分京東兩轉運司路在大體上是一致的。
即“以青淄濰萊登密沂徐州、淮陽軍為東路,鄆兗齊濮曹濟單州、南京為西路”。
京西安撫使的設定,據《輿地紀勝京西南路襄陽府》條所載,始於慶曆元年。
其原因史未明言,但《宋史柳植傳》多少透露了與此有關的訊息。
柳植,御史中丞,慶曆元年底出任知鄧州。
其本傳言,“先是,張海、郭邈山叛京西,攻掠縣鎮,而光化卒邵興亦率其徒作亂,逐官吏,取庫兵而去。
時植領京西安撫使,坐賊發部中不能察,降右諫議大夫、知黃州”。
可見,慶曆初期的京西安撫使的設定與張、郭、邵3人領導的起義有關,治所設在鄧州,可能事平即罷。
京西正式設定安撫使是嘉佑五年(1060年)之事,據《長編》所載,七月辛卯,“詔知許州兼京西北路安撫使、知鄧州兼京西南路安撫使,以許、陳、鄭、滑、孟、蔡、汝、潁、信陽9州軍隸北路,鄧、襄、隨、房、金、唐、均、郢、光化9州軍隸南路”。
但據《樂全集?錢公(象先)墓誌銘》的記載,象先“皇佑初,??屢請補外,得許州兼京西北路安撫使”。
則嘉佑之前京西就曾分為兩路,並置安撫使。
然有關錢象先的其它材料不能提供佐證,管見所及,亦未見他人充任,故不敢斷言。
嘉佑之制形成後,據《宋會要職官》47之12所載《哲宗正史?職官志》,知潁昌府與知鄧州例兼安撫使、兵馬巡檢。
可見京西安撫使迄於北宋末年,一直存在。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